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物权论文

构建我国法定地役权制度的探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前言第8-12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二、选题研究现状第9-10页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0-12页
一、地役权制度基本理论第12-19页
    (一) 地役权的概念及特征第12-14页
        1. 概念第12-13页
        2. 特征第13-14页
    (二) 地役权的取得方式第14页
    (三) 法定地役权的概念及特征第14-15页
    (四) 法定地役权与意定地役权的比较第15-16页
    (五) 法定地役权与相邻关系的比较第16-17页
    (六) 法定地役权与征收的比较第17-19页
二、法定地役权的制度功能第19-26页
    (一) 法定地役权的制度功能第19-21页
        1. 容易实现利益平衡第19-20页
        2.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20-21页
        3. 公共利益的满足第21页
    (二) 比较法上的法定地役权制度及借鉴第21-26页
        1. 域外法定地役权制度第21-24页
        2. 借鉴意义第24-26页
三、我国设立法定地役权制度的意义第26-37页
    (一) 意定地役权制度在解决公共事物方面存在“短板”第26页
    (二) 利用行政权力解决公私利益冲突的弊端第26-28页
    (三) 法定地役权在现实中的需求第28-29页
        1. 现实选择可能第28页
        2. 行政权力保障公共利益力不从心第28-29页
        3. 降低公权力和私权利的对立程度第29页
    (四) 设立法定地役权的目的第29-33页
        1. 协调公私利益冲突第30-31页
        2. 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第31-32页
        3. 促进环境保护第32-33页
        4. 完善地役权制度第33页
        5. 促进法治建设,推进依法治国第33页
    (五) 设立法定地役权的可行性第33-37页
        1. 我国《物权法》上存在设立法定地役权的空间第33-34页
        2. 法定地役权制度介入《物权法》体系具有优越性第34-35页
        3. 法定地役权制度与传统地役权制度同宗同源第35页
        4. 法定地役权的建立符合政府职能转变和公民私权意识提升的双向要求第35-37页
四、我国法定地役权的基本制度设计第37-49页
    (一) 法定地役权与意定地役权的协调第37页
    (二) 立法模式的选择第37-38页
    (三) 法定地役权的设立条件第38-40页
        1. 设立条件第38-39页
        2. “公共利益”在法定地役权中的界定第39-40页
    (四) 法定地役权的设立方式第40-41页
    (五) 法定地役权的登记制度第41-42页
    (六) 法定地役权的法律关系第42-46页
        1. 法定地役权的主体第42-43页
        2. 法定地役权的客体第43-44页
        3. 法定地役权的内容第44-46页
    (七) 法定地役权变动第46-47页
        1. 法定地役权变更第46页
        2. 法定地役权的终止第46-47页
    (八) 法定地役权的救济第47-49页
        1. 支付补偿请求第47页
        2. 法定地役权人或供役地人有权要求第三人排除妨害第47-48页
        3. 供役地人有权主动要求法定地役权人征收自己的供役地第48-49页
五、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侵权责任法视角下的医疗特权研究
下一篇:商标权质押融资风险防范及法律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