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5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2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四、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一)政府监管理论 | 第13页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第13-15页 |
第一章 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一、网络交易 | 第15页 |
二、价格监管 | 第15-16页 |
三、网络交易价格监管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一、维护网络交易市场价格秩序需要 | 第17-18页 |
二、维护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需要 | 第18-20页 |
三、促进网络经济健康持续发展需要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 第21-27页 |
一、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现状 | 第21-22页 |
(一)网络交易价格监管法律逐步完善 | 第21页 |
(二)以网管网的网络交易价格监管方式基本确定 | 第21页 |
(三)网络交易价格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 第21-22页 |
(四)网络交易价格监管主体趋于多元化 | 第22页 |
二、网络交易价格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2-27页 |
(一)法律法规无法满足网络交易价格监管需要 | 第22-23页 |
(二)网络交易监管主体间配合不够 | 第23页 |
(三)网络交易价格监管技术手段有限 | 第23-24页 |
(四)网络交易价格违法行为查处困难 | 第24-26页 |
(五)网络交易信用水平总体偏低 | 第26-27页 |
第四章 网络交易价格监管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7-31页 |
一、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 第27页 |
二、社会共治理念尚未建立 | 第27-28页 |
三、价格监管信息化建设不足 | 第28页 |
四、价格监管力量薄弱 | 第28-29页 |
五、维权途径匮乏,维权意识不够 | 第29-30页 |
六、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缺失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国外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经验借鉴 | 第31-36页 |
一、美国网络交易价格监管做法 | 第31-33页 |
二、日本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做法 | 第33-34页 |
三、国外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经验 | 第34-36页 |
(一)注重完善法律体系和修法机制 | 第34页 |
(二)监管体系上强调统筹规划和指导 | 第34-35页 |
(三)消费者保护贯穿始终 | 第35页 |
(四)重视信用体系建设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加强网络交易价格监管的对策分析 | 第36-50页 |
一、完善法律法规,价格监管有据可依 | 第36-37页 |
(一)完善、修改现有法律法规 | 第36-37页 |
(二)填补网络交易价格监管法律空白 | 第37页 |
(三)构建适用网络价格监管的电子证据法律 | 第37页 |
二、完善价格监管体系,形成治理合力 | 第37-42页 |
(一)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加强沟通 | 第37-39页 |
(二)加强行业自律,构建行业道德体系 | 第39-40页 |
(三)拓宽监管渠道,鼓励公众参与 | 第40-42页 |
三、构建以网治网模式,创新价格监管方式 | 第42-43页 |
(一)强化“一张网”价格监管系统功能,构建以网管网体系 | 第42-43页 |
(二)加强线下服务和监管 | 第43页 |
四、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监管队伍能力 | 第43-45页 |
(一)加大设备投入水平,提高软硬件支撑 | 第43-44页 |
(二)加强复合型价格监管人才建设,组建专门网络交易价格监管队伍 | 第44-45页 |
五、畅通诉求渠道,建立维权机制 | 第45-47页 |
(一)建立全国性的网络消费维权协调机制,实现网上网下维权对接 | 第45-46页 |
(二)建立网络权益保护落实、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六、推进价格诚信建设,规范价格行为 | 第47-50页 |
(一)建立网络经营者价格诚信档案 | 第47页 |
(二)建立科学的失信惩戒机制 | 第47-48页 |
(三)开展网络交易商业信用联盟制度 | 第48-49页 |
(四)加大网络诚信宣传力度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