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骗补”行为的形成路径与治理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20页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缘起第9-10页
        1.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8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8页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18-20页
        1.3.1 研究思路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3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骗补”行为的界定及其产生原因第20-30页
    2.1 “骗补”及相关概念厘定第20-21页
        2.1.1 “骗补”第20页
        2.1.2 契约、信任、利益第20-21页
    2.2 契约向度下的“骗补”行为分析第21-24页
        2.2.1 契约不完备第21-22页
        2.2.2 契约精神缺乏第22-24页
    2.3 信任向度下的“骗补”行为分析第24-27页
        2.3.1 社会整体信任度不足第24-25页
        2.3.2 个人、企业社会责任感较低第25-27页
    2.4 利益向度下的“骗补”行为分析第27-30页
        2.4.1 义利价值取向不清第27-28页
        2.4.2 道德观念模糊第28-30页
第3章 “骗补”行为的形成路径:以新能源汽车为例第30-41页
    3.1 案例与方法第30-34页
        3.1.1 新能源汽车“骗补”事件梳理第30-33页
        3.1.2 路径分析方法第33-34页
    3.2 “骗补”行为形成路径探析第34-37页
        3.2.1 契约-利益-骗补行为分析第34-36页
        3.2.2 信任-利益-骗补行为探析第36-37页
    3.3 “骗补”行为影响及反思第37-41页
        3.3.1 企业、地方政府整改情况第37-38页
        3.3.2 “骗补”行为的影响第38-39页
        3.3.3 “骗补”事件经验总结及反思第39-41页
第4章 “骗补”行为的治理策略第41-51页
    4.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严厉打击骗补第41-44页
        4.1.1 尊重市场规律完善补贴形式第41-42页
        4.1.2 加强智库建设提高政策质量第42-43页
        4.1.3 信息公开透明加强部门监管第43-44页
    4.2 企业:发挥主体作用规范经营方式第44-45页
        4.2.1 诚信经营遵守底线第44-45页
        4.2.2 同行监督奖惩分明第45页
    4.3 媒体:发挥第三只手的监管作用第45-47页
        4.3.1 以媒体为主体发挥监管作用第45-46页
        4.3.2 以媒体为媒介倡导全民监督第46-47页
    4.4 学校:发挥育人作用引领价值导向第47-49页
        4.4.1 增强法律意识培育契约精神第47-48页
        4.4.2 加强诚信教育促进道德建设第48-49页
    4.5 个体:知行合一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第49-51页
        4.5.1 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第49-50页
        4.5.2 以知促行知法守法第50-51页
结语第51-52页
致谢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56-57页
附录A:访谈大纲第57-60页
附录B:访谈资料摘录第60-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电商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以W县为例
下一篇:基于政府补贴异质性的企业创新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