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坝长兴组储层形机制与发育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1-14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论文工作量 | 第17页 |
1.6 论文主要成果 | 第17-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31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2.2 区域构造背景 | 第20-25页 |
2.2.1 川东北构造及台盆演化 | 第20-22页 |
2.2.2 川东北地区拉张与断裂活动 | 第22-25页 |
2.3 研究区沉积与地层特征 | 第25-31页 |
2.3.1 长兴期沉积格局 | 第25-26页 |
2.3.2 长兴组地层特征 | 第26-27页 |
2.3.3 长兴组层序沉积相特征 | 第27-31页 |
第3章 长兴组储层基本特征 | 第31-41页 |
3.1 储集岩岩石学特征 | 第31-33页 |
3.1.1 灰岩类 | 第31-32页 |
3.1.2 白云岩类 | 第32-33页 |
3.1.3 储层岩石类型统计结果 | 第33页 |
3.2 储层储渗空间类型 | 第33-38页 |
3.3 长兴组储层物性特征 | 第38-41页 |
第4章 长兴组成岩作用类型与特征 | 第41-54页 |
4.1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1-53页 |
4.1.1 压实、压溶作用特征 | 第41-42页 |
4.1.2 胶结作用特征 | 第42-43页 |
4.1.3 硅化作用特征 | 第43-45页 |
4.1.4 钠长石化作用特征 | 第45-47页 |
4.1.5 黄铁矿、天青石等矿物的形成 | 第47-49页 |
4.1.6 白云石化作用特征 | 第49页 |
4.1.7 去云化作用特征 | 第49-50页 |
4.1.8 溶蚀作用特征 | 第50-51页 |
4.1.9 破裂作用特征 | 第51页 |
4.1.10 孔洞及裂缝等的充填作用特征 | 第51-53页 |
4.2 长兴组岩石的成岩演化序列 | 第53-54页 |
第5章 长兴组储层形成机制 | 第54-97页 |
5.1 白云石化作用 | 第54-77页 |
5.1.1 白云石类型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55-67页 |
5.1.2 白云石化作用机制与模式 | 第67-70页 |
5.1.3 白云石发育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 第70-77页 |
5.2 溶蚀作用 | 第77-88页 |
5.2.1 溶蚀作用期次识别与特征 | 第77-81页 |
5.2.2 溶蚀作用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流体性质 | 第81-84页 |
5.2.3 溶蚀作用机制与模式 | 第84-87页 |
5.2.4 溶蚀作用统计分析 | 第87-88页 |
5.3 破裂作用期次与特征 | 第88-91页 |
5.3.1 成岩破裂作用 | 第88-89页 |
5.3.2 与缝合线有关的破裂作用 | 第89页 |
5.3.3 构造破裂作用 | 第89-91页 |
5.4 储层形成机制 | 第91-97页 |
5.4.1 白云石化作用与储渗空间的形成 | 第92-93页 |
5.4.2 溶蚀作用与储渗空间的形成 | 第93-94页 |
5.4.3 破裂作用与储渗空间的形成 | 第94页 |
5.4.4 长兴组储层孔隙成因演化 | 第94-97页 |
第6章 储层发育分布规律 | 第97-104页 |
6.1 储层发育分布与层序的关系 | 第97-98页 |
6.2 储层发育分布与沉积相的关系 | 第98-99页 |
6.3 储层发育分布规律 | 第99-104页 |
结论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