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梯度超表面的多模PSOAM的产生和合成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5页 |
1.2 PSOAM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1 产生方式 | 第15-16页 |
1.2.2 潜在应用 | 第16-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2 OAM传播波 | 第22-36页 |
2.1 环形谐振腔天线模型 | 第22-27页 |
2.2 辐射性能分析 | 第27-35页 |
2.2.1 S参数 | 第27页 |
2.2.2 近场辐射特性 | 第27-34页 |
2.2.3 远场辐射特性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3 OAM表面波 | 第36-54页 |
3.1 表面波概述 | 第36-37页 |
3.2 梯度超表面结构原型实现平面表面波 | 第37-40页 |
3.2.1 表面电荷密度波的辐射原理 | 第37-38页 |
3.2.2 结构设计与平面表面波实现 | 第38-40页 |
3.3 环状排布的梯度超表面实现OAM表面波 | 第40-51页 |
3.3.1 结构设计 | 第41-44页 |
3.3.2 近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3.3.3 远场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4 基于梯度超表面的波束合成与扫描 | 第54-62页 |
4.1 波束合成 | 第54-59页 |
4.2 波束扫描 | 第59-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2-63页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