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可恢复功能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2-18页 |
1.2.1 自复位结构和摇摆结构的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1.2.2 基于抗震性能的可更换构件的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1.2.3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构造介绍 | 第17-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试件设计及材料性能测试 | 第20-34页 |
2.1 设计思路 | 第20-21页 |
2.2 试件设计 | 第21-32页 |
2.2.1 悬臂触碰式框架节点的梁、柱设计 | 第21-25页 |
2.2.2 框架梁、柱悬臂端外包钢板设计 | 第25-26页 |
2.2.3 框架梁、柱悬臂端的内部锚固设计 | 第26-27页 |
2.2.4 独立摩擦阻尼装置设计 | 第27-29页 |
2.2.5 强制预应力筋触碰装置设计 | 第29-32页 |
2.3 材料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2.3.1 钢绞线、钢板及黄铜板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2.3.2 钢筋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3.3 混凝土性能测试 | 第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理论推导及试验方案设计 | 第34-51页 |
3.1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理论推导 | 第34-41页 |
3.1.1 滞回曲线特征点的含义 | 第34-35页 |
3.1.2 三种滞回曲线及试验加载工况的设计原则 | 第35-36页 |
3.1.3 悬臂触碰式框架节点计算所需理论公式的推导 | 第36-41页 |
3.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41-50页 |
3.2.1 试验方法选择 | 第41-42页 |
3.2.2 试件安装方式 | 第42-46页 |
3.2.3 试验中扭力与螺杆正压力的关系确定 | 第46页 |
3.2.4 测点布置及测量内容 | 第46-47页 |
3.2.5 试验加载方案设计 | 第47-5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试验缺陷分析及改进设计 | 第51-61页 |
4.1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试验数据分析 | 第51-52页 |
4.2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试验缺陷分析 | 第52-56页 |
4.2.1 预应力钢绞线孔道的试验缺陷分析 | 第52-53页 |
4.2.2 框架节点悬臂端竖向预留间隙的试验缺陷分析 | 第53-55页 |
4.2.3 强制预应力筋触碰装置的试验缺陷分析 | 第55页 |
4.2.4 位移传感器测点布置的试验缺陷分析 | 第55-56页 |
4.3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改进设计 | 第56-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悬臂触碰式自复位RC框架节点的ABAQUS的有限元分析 | 第61-66页 |
5.1 模型基本信息 | 第61-62页 |
5.2 模型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2页 |
5.2.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62页 |
5.2.2 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62页 |
5.3 模型研究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62-64页 |
5.4 ABAQUS计算模型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发明专利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