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鄂尔多斯盆地沿河湾区长2、长6储层特征及控油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前言第7-11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8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8-10页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8-9页
        1.3.2 研究技术路线第9-10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0页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第10-11页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第11-20页
    2.1 地层对比方法及依据第11-17页
    2.2 地层划分界限及标志层第17-20页
第三章 构造分析第20-24页
    3.1 区域构造背景第20页
    3.2 构造特征第20-24页
        3.2.1 长6顶面构造特征第21-22页
        3.2.2 长2顶面构造特征第22-24页
第四章 沉积微相分析第24-38页
    4.1 区域沉积背景第24-25页
    4.2 沉积相划分标志第25-32页
        4.2.1 岩石类型及其特征第25-26页
        4.2.2 沉积构造特征第26-28页
        4.2.3 测井相标志第28-32页
    4.3 沉积微相分布规律第32-38页
第五章 储层特征第38-59页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第38-40页
        5.1.1 碎屑成分第38页
        5.1.2 填隙物成分第38-39页
        5.1.3 结构特征第39-40页
    5.2 成岩作用特征第40-44页
        5.2.1 成岩作用类型第40-44页
        5.2.2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第44页
    5.3 物性特征第44-45页
        5.3.1 孔渗分布特征第44-45页
        5.3.2 孔渗相关性第45页
    5.4 孔隙类型第45-48页
        5.4.1 粒间孔第46-47页
        5.4.2 溶孔第47-48页
    5.5 孔隙结构特征第48-53页
        5.5.1 反映孔隙结构的参数特征第48-51页
        5.5.2 孔隙结构分类第51-53页
    5.6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第53-58页
        5.6.1 储层的层内非均质性第54-57页
        5.6.2 储层的层间非均质性第57-58页
    5.7 储层分类及评价第58-59页
第六章 成藏特征研究第59-70页
    6.1 成藏基本条件第59-64页
        6.1.1 油源条件第59-60页
        6.1.2 储层条件第60页
        6.1.3 盖层条件第60页
        6.1.4 运移条件第60-64页
    6.2 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第64-70页
        6.2.1 油藏圈闭类型第64-68页
        6.2.2 油气成藏模式第68-70页
第七章 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第70-78页
    7.1 长2油层组油气的分布规律第70-76页
        7.1.1 沉积微相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及分布第70-72页
        7.1.2 西倾单斜的构造背景和构造-岩性圈闭控制了油藏的形成和分布第72-74页
        7.1.3 有利的储盖组合控制了油气分布第74-76页
    7.2 长6油层组油气的分布规律第76-78页
第八章 有利区评价预测第78-81页
    8.1 长2油层组有利勘探目标区预测第78-79页
    8.2 长6油层组有利勘探目标区预测第79-81页
结论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87页
详细摘要第87-96页

论文共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岭地区长8储层特征研究
下一篇:苏里格某区二叠纪盒8段和山1段储层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