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9-39页 |
1.1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病机及治疗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1.1.1 中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2页 |
1.1.2 中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认识 | 第22-25页 |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2.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证候研究 | 第25-26页 |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证型分布及标准研究 | 第26页 |
1.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现状 | 第26-37页 |
1.3.1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文献研究 | 第26-32页 |
1.3.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 第32-36页 |
1.3.3 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6-37页 |
1.4 小结与展望 | 第37-3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39-4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39页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39-40页 |
2.3 病例筛选过程 | 第40-41页 |
2.4 其它诊断或评分标准 | 第41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2.5.1 调查内容 | 第41-42页 |
2.5.2 调查方式 | 第42页 |
2.5.3 质量控制 | 第42页 |
2.6 样本量估算方法 | 第42页 |
2.7 统计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43-60页 |
3.1 流行病学一般资料分析 | 第43-48页 |
3.1.1 年龄分布 | 第43-44页 |
3.1.2 证型分布 | 第44-45页 |
3.1.3 主诉分布 | 第45页 |
3.1.4 内异症患者输卵管最小功能评分(LF)分布 | 第45-46页 |
3.1.5 内异症患者生育指数(EFI)评分分布 | 第46-47页 |
3.1.6 内异症患者r-AFS分期分布 | 第47页 |
3.1.7 内异症患痛经程度分布 | 第47-48页 |
3.2 中医证型分布与内异症性不孕相关因素的分析 | 第48-54页 |
3.2.1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段的关系 | 第48-49页 |
3.2.2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异常的关系 | 第49-50页 |
3.2.3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的关系 | 第50-51页 |
3.2.4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孕类型的关系 | 第51-52页 |
3.2.5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输卵管最小功能(LF)的关系 | 第52页 |
3.2.6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生育指数(EFI)评分的关系 | 第52页 |
3.2.7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异位病及盆腔粘连评分的关系 | 第52-53页 |
3.2.8 内异症中医证型分布与r-AFS手术分期的关系 | 第53-54页 |
3.3 中医证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术后中医药辨治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60页 |
3.3.1 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症状积分变化的相关性 | 第54-55页 |
3.3.2 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积分变化的相关性 | 第55-57页 |
3.3.3 中医证型分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妊娠的相关性 | 第57-60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0-74页 |
4.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病机特点 | 第60-62页 |
4.2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第62-63页 |
4.3 中医证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患者一般资料的关系分析 | 第63-69页 |
4.3.1 中医证型分布与发病年龄段的关系 | 第63-64页 |
4.3.2 中医证型分布与月经异常的关系 | 第64-65页 |
4.3.3 中医证型分布与痛经的关系 | 第65页 |
4.3.4 中医证型分布与内异症r-AFS分期、内异病灶评分级盆腔粘连的关系 | 第65-67页 |
4.3.5 中医证型分布与不孕类型及输卵管最小功能评分(LF)的关系 | 第67-68页 |
4.3.6 中医证型分布与生育指数(EFI)的关系 | 第68-69页 |
4.4 中医证型分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治疗术后中医药辨治疗效的关系分析 | 第69-74页 |
4.4.1 中医证型与治疗前后痛经的关系分析 | 第69-70页 |
4.4.2 中医证型与治疗前后月经的关系分析 | 第70-71页 |
4.4.3 中医证型与妊娠的关系分析 | 第71-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附录 | 第81-91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