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人体二尖瓣建模仿真 | 第17-19页 |
1.2.2 病变二尖瓣及修复术仿真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之处 | 第20-22页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心脏二尖瓣生理基础及有限元仿真原理 | 第24-40页 |
2.1 心脏二尖瓣医学背景 | 第24-31页 |
2.1.1 二尖瓣生理结构 | 第25-27页 |
2.1.2 心动周期 | 第27-29页 |
2.1.3 二尖瓣工作机理 | 第29-31页 |
2.2 二尖瓣病理 | 第31-33页 |
2.2.1 二尖瓣常见病理类型 | 第31页 |
2.2.2 二尖瓣脱垂 | 第31-33页 |
2.3 二尖瓣修复术 | 第33-36页 |
2.3.1 矩形切除术 | 第33页 |
2.3.2 纵向折叠术 | 第33-34页 |
2.3.3 其他修复术 | 第34-36页 |
2.4 二尖瓣物理建模及有限元仿真 | 第36-38页 |
2.4.1 建模仿真思想概述 | 第36-37页 |
2.4.2 建模工具与方法 | 第37页 |
2.4.3 有限元模型仿真与求解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心脏二尖瓣建模及瓣膜厚度仿真比较 | 第40-54页 |
3.1 人体心脏二尖瓣仿真 | 第40-47页 |
3.1.1 二尖瓣物理模型 | 第40-41页 |
3.1.2 二尖瓣有限元仿真 | 第41-43页 |
3.1.3 仿真结果 | 第43-47页 |
3.2 心脏二尖瓣厚度仿真比较 | 第47-49页 |
3.2.1 不同瓣膜厚度的模型 | 第47页 |
3.2.2 不同瓣膜厚度的仿真结果 | 第47-49页 |
3.3 瓣叶厚度仿真结果分析 | 第49-51页 |
3.3.1 瓣膜厚度与最大应力的关系 | 第49-50页 |
3.3.2 瓣膜厚度与返流口面积的关系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54页 |
第四章 心脏二尖瓣瓣叶脱垂病变建模及矩形切除术仿真 | 第54-68页 |
4.1 二尖瓣瓣叶脱垂病理 | 第54-55页 |
4.2 二尖瓣瓣叶脱垂病变仿真 | 第55-60页 |
4.2.1 脱垂病变模型的建立 | 第55-57页 |
4.2.2 瓣叶脱垂仿真结果 | 第57-60页 |
4.3 后瓣叶矩形切除术 | 第60-65页 |
4.3.1 矩形切除术原理 | 第60页 |
4.3.2 矩形切除术步骤及方法 | 第60-62页 |
4.3.3 修复术仿真结果 | 第62-6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心脏二尖瓣纵向折叠术建模及仿真 | 第68-76页 |
5.1 二尖瓣冗余脱垂的病变模型 | 第68页 |
5.2 纵向折叠术修复模型 | 第68-71页 |
5.2.1 纵向折叠修复术原理 | 第68-69页 |
5.2.2 纵向折叠修复术方法 | 第69-71页 |
5.3 修复术后二尖瓣运动结果仿真 | 第71-74页 |
5.3.1 修复术前后二尖瓣的闭合情况 | 第71-73页 |
5.3.2 修复术前后二尖瓣的应力情况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6-78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