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7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高级拓扑结构聚合物研究的必要性 | 第13-17页 |
1.3 基于高级拓扑结构的聚合物的分类及研究现状 | 第17-29页 |
1.3.1 基于环状拓扑结构的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3.1.1 环状聚合物的合成 | 第17-20页 |
1.3.1.2 基于环状拓扑结构的聚合物的生物应用 | 第20-21页 |
1.3.2 基于星形拓扑结构的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1-25页 |
1.3.2.1 星形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1-23页 |
1.3.2.2 星形聚合物的生物应用 | 第23-25页 |
1.3.3 基于超支化的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25-29页 |
1.3.3.1 超支化聚合物的合成 | 第25-28页 |
1.3.3.2 超支化聚合物的生物应用 | 第28-29页 |
1.4 本学位论文选题指导思想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7页 |
第二章 基于环状亲水链段的蝌蚪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自组装胶束的稳定性研究 | 第37-59页 |
2.1 前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3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38-39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2.2.3 三头试剂PBH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3.1 2,2-二羟甲基丙酸的羟基保护 | 第39页 |
2.2.3.2 PTDC的合成 | 第39页 |
2.2.3.3 PHP的合成 | 第39页 |
2.2.3.4 PBH的合成 | 第39-40页 |
2.2.4 线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l-(POEGMA)-b-PCL的合成 | 第40页 |
2.2.4.1 线性聚合物(l-POEGMA)-OH的合成 | 第40页 |
2.2.4.2 线性聚合物(l-POEGMA)-b-PCL的合成 | 第40页 |
2.2.5 蝌蚪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c-POEGMA)-b-PCL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5.1 线性前体(l-POEGMA)-N3的合成 | 第40页 |
2.2.5.2 环状聚合物(c-POEGMA)-OH的合成 | 第40-41页 |
2.2.5.3 蝌蚪状聚合物(c-POEGMA)-b-PCL的合成 | 第41页 |
2.2.6 小分子及聚合物的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41页 |
2.2.7 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41-42页 |
2.2.7.1 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41页 |
2.2.7.2 动态光散射测定聚合物的粒径 | 第41页 |
2.2.7.3 透射电镜表征聚合物自组装体的形貌 | 第41-42页 |
2.2.8 聚合物胶束体外载药及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42页 |
2.2.8.1 聚合物胶束体外载药行为研究 | 第42页 |
2.2.8.2 聚合物胶束体外释药行为研究 | 第42页 |
2.2.9 聚合物载药胶束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42-4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5页 |
2.3.1 三头试剂PBH的合成 | 第43-46页 |
2.3.2 线性两亲性嵌段共聚物(l-POEGMA)-b-PCL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6-47页 |
2.3.3 蝌蚪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c-POEGMA)-b-PCL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7-50页 |
2.3.3.1 环状聚合物(c-POEGMA)-OH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7-49页 |
2.3.3.2 蝌蚪状两亲性嵌段共聚物c-(POEGMA)-b-PCL的合成及其表征 | 第49-50页 |
2.3.4 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50-53页 |
2.3.4.1 聚合物胶束的临界胶束浓度(CMC) | 第50-51页 |
2.3.4.2 聚合物胶束的尺寸和形貌 | 第51-53页 |
2.3.5 聚合物胶束的体外载药和释药行为 | 第53-54页 |
2.3.6 载药胶束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54-5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三章 环状温敏性双亲性嵌段共聚物的设计、合成及自组装和温敏性行为研究 | 第59-75页 |
3.1 前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0-64页 |
3.2.1 原料 | 第60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60-61页 |
3.2.3 链转移试剂CPADB-N_3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3.1 双(硫代苯甲酰基)二硫醚的合成 | 第61页 |
3.2.3.2 CPADB的合成 | 第61页 |
3.2.3.3 2-叠氮乙氧基乙醇(HO-O-N_3)的合成 | 第61页 |
3.2.3.4 双头试剂CPADB-N_3的合成 | 第61-62页 |
3.2.4 温敏性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NIPAAm-b-POEGMA的合成 | 第62页 |
3.2.4.1 聚合物POEGMA的合成 | 第62页 |
3.2.4.2 聚合物PNIPAAm-b-POEGMA的合成 | 第62页 |
3.2.5 线性温敏性双亲性嵌段共聚物l-(PNIPAAm-b-POEGMA)的合成及表征 | 第62-63页 |
3.2.5.1 聚合物l-(PNIPAAm-b-POEGMA)的合成 | 第62页 |
3.2.5.2 Ellman试剂法检测迈克尔加成反应的完全进行 | 第62-63页 |
3.2.6 环状温敏性双亲性嵌段共聚物c-(PNIPAAm-b-POEGMA)的合成 | 第63页 |
3.2.7 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63页 |
3.2.8 聚合物的温敏性行为研究 | 第63页 |
3.2.8.1 通过光透过率测定聚合物的温敏性相变行为 | 第63页 |
3.2.8.2 通过动态光散射测定聚合物的温敏性自组装行为 | 第63页 |
3.2.9 聚合物在LSCT以上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63-64页 |
3.2.9.1 DLS测定聚合物的粒径 | 第63页 |
3.2.9.2 通过透射电镜表征聚合物自组装体的形貌 | 第63-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2页 |
3.3.1 CPADB-N_3的合成 | 第64-65页 |
3.3.2 温敏性双亲性嵌段共聚物PNIPAAm-b-POEGMA的合成及表征 | 第65-67页 |
3.3.3 线性聚合物l-(PNIPAAm-b-POEGMA)的合成及表征 | 第67-68页 |
3.3.4 环状聚合物c-(PNIPAAm-b-POEGMA)的合成与表征 | 第68-69页 |
3.3.5 聚合物的温敏性行为研究 | 第69-70页 |
3.3.6 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70-7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第四章 基于全功能化链转移单体一步法制备双重敏感性超支化聚合物前药及其体外抗肿瘤性能研究 | 第75-95页 |
4.1 前言 | 第7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5-80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75-76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76页 |
4.2.3 ACTM的制备 | 第76-77页 |
4.2.3.1 HSEMA的合成 | 第76-77页 |
4.2.3.2 CTA,2 的合成 | 第77页 |
4.2.3.3 CTM-COOH的合成 | 第77页 |
4.2.3.4 CTM-OH的合成 | 第77页 |
4.2.3.5 ACTM的合成 | 第77页 |
4.2.4 双重敏感性超支化聚合物前药DRHPP的合成 | 第77-78页 |
4.2.5 结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表征 | 第78页 |
4.2.6 聚合物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78-79页 |
4.2.6.1 荧光法测定聚合物的临界胶束浓度 | 第78页 |
4.2.6.2 动态光散射测定聚合物的粒径 | 第78页 |
4.2.6.3 透射电镜表征聚合物自组装体的形貌 | 第78-79页 |
4.2.7 聚合物胶束体外载药及释药行为的研究 | 第79页 |
4.2.8 聚合物前药的体外细胞毒性的研究 | 第79页 |
4.2.9 聚合物前药的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79-8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0-92页 |
4.3.1 全功能链转移单体ACTM的合成 | 第80-83页 |
4.3.1.1 HSEMA双羟基的保护 | 第80-81页 |
4.3.1.2 CTA的合成 | 第81页 |
4.3.1.3 CTA-COOH的合成 | 第81页 |
4.3.1.4 CTA-OH的合成 | 第81-83页 |
4.3.1.5 ACTM的合成 | 第83页 |
4.3.2 超支化聚合物前药DRHPP的合成及其结构表征 | 第83-85页 |
4.3.3 超支化聚合物前药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 第85-88页 |
4.3.4 DRHPP2的双重敏感性响应断裂行为研究 | 第88-90页 |
4.3.5 胶束的体外载药和释药行为 | 第90页 |
4.3.6 载药胶束的细胞毒性及细胞内吞行为研究 | 第90-9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5页 |
全文总结 | 第95-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