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接送行为的小学空间整合设计--以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上篇 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方案设计 | 第11-45页 |
第一章 项目背景 | 第11-14页 |
1.1 基地概况 | 第11页 |
1.2 用地条件 | 第11-13页 |
1.3 总体规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设计构思 | 第14-17页 |
2.1 功能构成 | 第14页 |
2.2 设计概念 | 第14-15页 |
2.3 总图设计 | 第15页 |
2.4 平面设计 | 第15-16页 |
2.5 立面设计 | 第16页 |
2.6 剖面设计 | 第16页 |
2.7 环境设计 | 第16-17页 |
第三章 建筑图纸 | 第17-45页 |
3.1 总平面 | 第17-18页 |
3.2 3-4 | 第18-24页 |
3.3 7 | 第24-27页 |
3.4 6 | 第27-30页 |
3.5 1 | 第30-32页 |
3.6 2 | 第32-36页 |
3.7 效果图 | 第36-45页 |
下篇 基于接送行为的小学空间整合设计研究 | 第45-1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45-5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45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45-46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46-49页 |
1.3.1 停车问题相关研究 | 第46页 |
1.3.2 小学相关研究 | 第46-47页 |
1.3.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1.3.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47页 |
1.3.3 上下学接送相关研究 | 第47-49页 |
1.3.4 研究现状总结 | 第49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50-5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第51-6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51页 |
2.2 门前区的空间概念 | 第51-52页 |
2.3 门前区的功能 | 第52-54页 |
2.3.1 交通集散功能 | 第52页 |
2.3.2 防卫功能 | 第52页 |
2.3.3 宣传展示功能 | 第52-53页 |
2.3.4 场所功能 | 第53页 |
2.3.5 过渡功能 | 第53-54页 |
2.4 门前区的环境设施要素 | 第54-56页 |
2.4.1 地面设施 | 第54-55页 |
2.4.2 景观及服务设施 | 第55页 |
2.4.3 防护设施 | 第55-56页 |
2.5 与城市空间关系 | 第56-60页 |
2.5.1 学校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 | 第56-58页 |
2.5.2 门前区与城市空间关系 | 第58-60页 |
2.6 量化研究 | 第60-66页 |
2.6.1 我国学校停车配建标准 | 第60-62页 |
2.6.2 接送空间量化分析 | 第62-66页 |
2.6.2.1 机动车系统 | 第62-64页 |
2.6.2.2 非机动车系统 | 第64-65页 |
2.6.2.3 步行系统 | 第65-66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三章 接送行为研究 | 第67-99页 |
3.1 接送行为 | 第67-71页 |
3.1.1 接送行为主体 | 第67页 |
3.1.2 接送人群 | 第67-68页 |
3.1.3 接送比例 | 第68页 |
3.1.4 接送时间 | 第68-69页 |
3.1.5 接送方式 | 第69页 |
3.1.6 接送满意度 | 第69-70页 |
3.1.7 接送停车 | 第70-71页 |
3.2 南京主城区小学接送概况调研 | 第71-91页 |
3.2.1 南京市主城区小学概况 | 第71-74页 |
3.2.2 接送停留阶段观察 | 第74-91页 |
3.2.2.1 北京东路小学 | 第74-80页 |
3.2.2.2 琅琊路小学 | 第80-84页 |
3.2.2.3 南理工实验小学 | 第84-88页 |
3.2.2.4 总结 | 第88-91页 |
3.3 产生接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 第91-93页 |
3.3.1 主观方面 | 第91-92页 |
3.3.2 客观方面 | 第92-93页 |
3.3.2.1 社会安全状况 | 第92页 |
3.3.2.2 距离学校的距离 | 第92-93页 |
3.3.2.3 物质条件 | 第93页 |
3.4 接送行为的特征 | 第93-95页 |
3.4.1 空间属性的次要性 | 第93页 |
3.4.2 接与送差异 | 第93-94页 |
3.4.3 场所的不确定性和延展性 | 第94页 |
3.4.4 明确的需求与优先层级 | 第94页 |
3.4.5 可达性与高效性 | 第94-95页 |
3.5 接送行为阶段存在问题 | 第95-98页 |
3.5.1 尺度不足 | 第95-96页 |
3.5.1.1 实际建设与规范差异 | 第95页 |
3.5.1.2 供需不平衡 | 第95-96页 |
3.5.2 管理薄弱 | 第96-97页 |
3.5.2.1 交通流线混乱 | 第96页 |
3.5.2.2 界定模糊 | 第96-97页 |
3.5.2.3 管理方式局限 | 第97页 |
3.5.3 接送责任主体单一 | 第97页 |
3.5.4 空间层级低 | 第97-98页 |
3.5.5 安全隐患大 | 第9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四章 接送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 第99-114页 |
4.1 类似空间比较 | 第99页 |
4.1.1 体育建筑 | 第99页 |
4.1.2 医疗建筑 | 第99页 |
4.2 措施与建议 | 第99-113页 |
4.2.1 扩充相关接送空间 | 第99-106页 |
4.2.1.1 扩充停车位 | 第100-103页 |
4.2.1.2 增加接送出入口 | 第103-104页 |
4.2.1.3 弹性使用周边环境及设施 | 第104-106页 |
4.2.2 细化管理 | 第106-108页 |
4.2.2.1 错时上下学 | 第106页 |
4.2.2.2 志愿者及交警辅助 | 第106-107页 |
4.2.2.3 优化门前接送组织 | 第107-108页 |
4.2.3 营造多元化接送方式 | 第108-111页 |
4.2.3.1 完善校车配套与制度 | 第108-109页 |
4.2.3.2 新型接送方式 | 第109-110页 |
4.2.3.3 慢行系统与通学道 | 第110-111页 |
4.2.4 其他方面 | 第111-113页 |
4.2.4.1 规划设计 | 第111页 |
4.2.4.2 交通管理 | 第111-113页 |
4.2.4.3 社会监督支持 | 第11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接送空间设计与整合 | 第114-145页 |
5.1 接送空间设计 | 第114-120页 |
5.1.1 功能分区 | 第114页 |
5.1.2 流线组织 | 第114-117页 |
5.1.2.1 流线组织原则 | 第114-115页 |
5.1.2.2 流线组织主要方式 | 第115-117页 |
5.1.3 人性化 | 第117页 |
5.1.4 案例解读 | 第117-120页 |
5.2 基于校园内部功能组织的空间整合 | 第120-123页 |
5.2.1 空间整合的原则 | 第120-122页 |
5.2.1.1 功能的复合性原则 | 第120-121页 |
5.2.1.2 经济性原则 | 第121页 |
5.2.1.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121-122页 |
5.2.1.4 整体性原则 | 第122页 |
5.2.2 空间整合的层级 | 第122-123页 |
5.3 空间整合的类型 | 第123-137页 |
5.3.1 平面空间整合 | 第123-127页 |
5.3.1.1 与公共空间整合 | 第123-125页 |
5.3.1.2 与社区功能整合 | 第125-127页 |
5.3.2 立体空间整合 | 第127-137页 |
5.3.2.1 与次要空间整合 | 第127-135页 |
5.3.2.2 与辅助空间整合 | 第135-137页 |
5.3.3 总结 | 第137页 |
5.4 项目实践推演体系 | 第137-140页 |
5.4.1 已建城市小学 | 第137-138页 |
5.4.1.1 局部的扩增 | 第138页 |
5.4.1.2 管理方式改变 | 第138页 |
5.4.1.3 其他方面 | 第138页 |
5.4.2 新建城市小学 | 第138-139页 |
5.4.3 接送体系复合性评估 | 第139-140页 |
5.5 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接送空间整合设计 | 第140-144页 |
5.5.1 接送指标配置 | 第140页 |
5.5.2 周边交通分析 | 第140-141页 |
5.5.3 接送模式研究 | 第141-142页 |
5.5.4 接送设计 | 第142-144页 |
5.5.5 接送流线 | 第14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44-14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6页 |
6.1 总结 | 第145页 |
6.2 展望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