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教育机构建筑及科学研究机构建筑论文--初等学校、中等学校论文

基于接送行为的小学空间整合设计--以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上篇 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方案设计第11-45页
    第一章 项目背景第11-14页
        1.1 基地概况第11页
        1.2 用地条件第11-13页
        1.3 总体规划第13-14页
    第二章 设计构思第14-17页
        2.1 功能构成第14页
        2.2 设计概念第14-15页
        2.3 总图设计第15页
        2.4 平面设计第15-16页
        2.5 立面设计第16页
        2.6 剖面设计第16页
        2.7 环境设计第16-17页
    第三章 建筑图纸第17-45页
        3.1 总平面第17-18页
        3.2 3-4第18-24页
        3.3 7第24-27页
        3.4 6第27-30页
        3.5 1第30-32页
        3.6 2第32-36页
        3.7 效果图第36-45页
下篇 基于接送行为的小学空间整合设计研究第45-146页
    第一章 绪论第45-51页
        1.1 研究背景第45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45-46页
        1.3 研究现状第46-49页
            1.3.1 停车问题相关研究第46页
            1.3.2 小学相关研究第46-47页
                1.3.2.1 国外研究现状第46-47页
                1.3.2.2 国内研究现状第47页
            1.3.3 上下学接送相关研究第47-49页
            1.3.4 研究现状总结第49页
        1.4 研究方法第49-50页
        1.5 研究框架第50-51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第51-67页
        2.1 研究对象第51页
        2.2 门前区的空间概念第51-52页
        2.3 门前区的功能第52-54页
            2.3.1 交通集散功能第52页
            2.3.2 防卫功能第52页
            2.3.3 宣传展示功能第52-53页
            2.3.4 场所功能第53页
            2.3.5 过渡功能第53-54页
        2.4 门前区的环境设施要素第54-56页
            2.4.1 地面设施第54-55页
            2.4.2 景观及服务设施第55页
            2.4.3 防护设施第55-56页
        2.5 与城市空间关系第56-60页
            2.5.1 学校空间与城市空间关系第56-58页
            2.5.2 门前区与城市空间关系第58-60页
        2.6 量化研究第60-66页
            2.6.1 我国学校停车配建标准第60-62页
            2.6.2 接送空间量化分析第62-66页
                2.6.2.1 机动车系统第62-64页
                2.6.2.2 非机动车系统第64-65页
                2.6.2.3 步行系统第65-66页
        2.7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三章 接送行为研究第67-99页
        3.1 接送行为第67-71页
            3.1.1 接送行为主体第67页
            3.1.2 接送人群第67-68页
            3.1.3 接送比例第68页
            3.1.4 接送时间第68-69页
            3.1.5 接送方式第69页
            3.1.6 接送满意度第69-70页
            3.1.7 接送停车第70-71页
        3.2 南京主城区小学接送概况调研第71-91页
            3.2.1 南京市主城区小学概况第71-74页
            3.2.2 接送停留阶段观察第74-91页
                3.2.2.1 北京东路小学第74-80页
                3.2.2.2 琅琊路小学第80-84页
                3.2.2.3 南理工实验小学第84-88页
                3.2.2.4 总结第88-91页
        3.3 产生接送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第91-93页
            3.3.1 主观方面第91-92页
            3.3.2 客观方面第92-93页
                3.3.2.1 社会安全状况第92页
                3.3.2.2 距离学校的距离第92-93页
                3.3.2.3 物质条件第93页
        3.4 接送行为的特征第93-95页
            3.4.1 空间属性的次要性第93页
            3.4.2 接与送差异第93-94页
            3.4.3 场所的不确定性和延展性第94页
            3.4.4 明确的需求与优先层级第94页
            3.4.5 可达性与高效性第94-95页
        3.5 接送行为阶段存在问题第95-98页
            3.5.1 尺度不足第95-96页
                3.5.1.1 实际建设与规范差异第95页
                3.5.1.2 供需不平衡第95-96页
            3.5.2 管理薄弱第96-97页
                3.5.2.1 交通流线混乱第96页
                3.5.2.2 界定模糊第96-97页
                3.5.2.3 管理方式局限第97页
            3.5.3 接送责任主体单一第97页
            3.5.4 空间层级低第97-98页
            3.5.5 安全隐患大第98页
        3.6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四章 接送空间设计策略研究第99-114页
        4.1 类似空间比较第99页
            4.1.1 体育建筑第99页
            4.1.2 医疗建筑第99页
        4.2 措施与建议第99-113页
            4.2.1 扩充相关接送空间第99-106页
                4.2.1.1 扩充停车位第100-103页
                4.2.1.2 增加接送出入口第103-104页
                4.2.1.3 弹性使用周边环境及设施第104-106页
            4.2.2 细化管理第106-108页
                4.2.2.1 错时上下学第106页
                4.2.2.2 志愿者及交警辅助第106-107页
                4.2.2.3 优化门前接送组织第107-108页
            4.2.3 营造多元化接送方式第108-111页
                4.2.3.1 完善校车配套与制度第108-109页
                4.2.3.2 新型接送方式第109-110页
                4.2.3.3 慢行系统与通学道第110-111页
            4.2.4 其他方面第111-113页
                4.2.4.1 规划设计第111页
                4.2.4.2 交通管理第111-113页
                4.2.4.3 社会监督支持第113页
        4.3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五章 接送空间设计与整合第114-145页
        5.1 接送空间设计第114-120页
            5.1.1 功能分区第114页
            5.1.2 流线组织第114-117页
                5.1.2.1 流线组织原则第114-115页
                5.1.2.2 流线组织主要方式第115-117页
            5.1.3 人性化第117页
            5.1.4 案例解读第117-120页
        5.2 基于校园内部功能组织的空间整合第120-123页
            5.2.1 空间整合的原则第120-122页
                5.2.1.1 功能的复合性原则第120-121页
                5.2.1.2 经济性原则第121页
                5.2.1.3 可操作性原则第121-122页
                5.2.1.4 整体性原则第122页
            5.2.2 空间整合的层级第122-123页
        5.3 空间整合的类型第123-137页
            5.3.1 平面空间整合第123-127页
                5.3.1.1 与公共空间整合第123-125页
                5.3.1.2 与社区功能整合第125-127页
            5.3.2 立体空间整合第127-137页
                5.3.2.1 与次要空间整合第127-135页
                5.3.2.2 与辅助空间整合第135-137页
            5.3.3 总结第137页
        5.4 项目实践推演体系第137-140页
            5.4.1 已建城市小学第137-138页
                5.4.1.1 局部的扩增第138页
                5.4.1.2 管理方式改变第138页
                5.4.1.3 其他方面第138页
            5.4.2 新建城市小学第138-139页
            5.4.3 接送体系复合性评估第139-140页
        5.5 无锡惠山城铁站区小学接送空间整合设计第140-144页
            5.5.1 接送指标配置第140页
            5.5.2 周边交通分析第140-141页
            5.5.3 接送模式研究第141-142页
            5.5.4 接送设计第142-144页
            5.5.5 接送流线第144页
        5.6 本章小结第144-14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5-146页
        6.1 总结第145页
        6.2 展望第145-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49页
致谢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医学院校大学生烟草使用现状及干预效果评价
下一篇:大学生锻炼承诺、人格特质与锻炼行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