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新型碳质材料对Li-Mg-B-H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意义第11-14页
    1.2 储氢材料分类及简介第14-17页
        1.2.1 传统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第15-16页
        1.2.2 配位氢化物储氢材料第16页
        1.2.3 碳质储氢材料第16-17页
    1.3 Li–Mg–B–H体系储氢材料研究现状第17-20页
        1.3.1 纳米化第17-19页
        1.3.2 催化剂第19页
        1.3.3 构建新的复合体系第19-20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2-31页
    2.1 实验设备及药品第22-23页
        2.1.1 实验设备第22页
        2.1.2 化学试剂第22-23页
    2.2 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3-24页
        2.2.1 二维片层碳化可溶性淀粉材料的制备第23页
        2.2.2 零维碳球材料的制备第23-24页
    2.3 MgH_2@CS/HCS/CA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4-25页
    2.4 2LiBH_4–MgH_2@CS/HCS/CA复合材料的制备第25-26页
    2.5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及表征第26-31页
        2.5.1 复合材料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第26-28页
        2.5.2 X射线衍射仪(XRD)第28页
        2.5.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8-29页
        2.5.4 透射电子显微镜第29页
        2.5.5 差热分析仪(DTA)第29-30页
        2.5.6 比表面积测试仪第30-31页
第3章 二维碳材料对Li-Mg-B-H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第31-42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二维片层碳材料CS和MgH_2@CS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1-34页
        3.2.1 CS和MgH_2@C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1-34页
    3.3 2LiBH_4–MgH_2@CS复合储氢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34-40页
        3.3.1 2LiBH_4–MgH_2@C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放氢热力学性能第34-37页
        3.3.2 2LiBH_4–MgH_2@C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放氢动力学性能第37-38页
        3.3.3 2LiBH_4–MgH_2@CS复合材料的循环可逆性能第38-39页
        3.3.4 2LiBH_4–MgH_2@CS复合材料的储氢机理分析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4章 零维碳材料对Li-Mg-B-H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第42-72页
    4.1 引言第42页
    4.2 零维碳材料HCS/CA和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42-49页
        4.2.1 硬质碳球(HCS)和MgH_2@HCS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42-45页
        4.2.2 球形碳气凝胶(CA)和MgH_2@C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45-49页
    4.3 MgH_2@HCS/CA复合材料储氢性能的研究第49-59页
        4.3.1 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热力学储氢性能第49-54页
        4.3.2 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动力学储氢性能第54-58页
        4.3.3 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循环可逆性能第58-59页
    4.4 2LiBH_4–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储氢性能的研究第59-66页
        4.4.1 2LiBH_4–MgH_2@HCS/CA复合材料热力学储氢性能第59-62页
        4.4.2 2LiBH_4–MgH_2@HCS/CA复合材料动力学储氢性能第62-65页
        4.4.3 2LiBH_4–MgH_2@HCS/CA复合材料的循环可逆性能第65-66页
    4.5 碳材料添加对储氢材料影响机理分析第66-70页
    4.6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结论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第79-81页
致谢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元分子共晶体系中热力学与玻璃化转变行为的研究
下一篇:季戊四醇—新戊二醇二元体系结构相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