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

獐的空间行为生态学研究--上海地区重引入獐的扩散、家域、活动规律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影响

摘要第6-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前言第18-20页
第一章 研究综述第20-37页
    1.1 獐第20-26页
        1.1.1 獐的分类第20页
        1.1.2 獐的形态特征第20-21页
        1.1.3 獐的主要习性第21页
        1.1.4 獐的分布第21-22页
        1.1.5 獐的家域第22-23页
        1.1.6 獐的活动规律第23页
        1.1.7 獐的食性与栖息地选择第23-24页
        1.1.8 獐的物种重引入研究第24-26页
    1.2 野生动物的空间行为研究第26-34页
        1.2.1 野生动物的空间行为第26页
        1.2.2 野生动物空间行为的研究方法第26-34页
    1.3 本研究的背景、科学问题及意义第34-37页
第二章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研究对象及技术路线第37-50页
    2.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第37-45页
        2.1.1 上海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第37页
        2.1.2 研究地区分布和项目发展第37-39页
        2.1.3 研究地区概况第39-45页
    2.2 研究对象第45-49页
        2.2.1 松江浦南林地的重引入獐第45-46页
        2.2.2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的重引入獐第46-47页
        2.2.3 南汇东滩禁猎区的重引入獐第47-49页
    2.3 研究技术路线第49-50页
第三章 重引入獐的扩散第50-74页
    3.1 研究方法第52页
    3.2 研究结果第52-70页
        3.2.1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扩散位点第52-54页
        3.2.2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在野放初期的扩散距离第54-57页
        3.2.3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在野放初期的具体扩散运动第57-66页
        3.2.4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野放初期后的扩散距离第66-67页
        3.2.5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在野放初期后的具体扩散运动第67-70页
    3.3 讨论第70-72页
        3.3.1 新环境适应时间对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扩散的影响第70-71页
        3.3.2 个体体质差异对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扩散的影响第71-72页
        3.3.3 季节性食物变化对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扩散的影响第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四章 重引入獐的家域第74-156页
    4.1 研究方法第75-79页
        4.1.1 重引入獐的跟踪遥测方法第75-76页
        4.1.2 重引入獐家域和活动范围的计算方法第76-78页
        4.1.3 重引入獐核域和核心活动区域的计算方法第78-79页
        4.1.4 重引入獐家域和活动范围重叠度的计算方法第79页
        4.1.5 重引入獐最小空间需求的计算方法第79页
    4.2 研究结果第79-146页
        4.2.1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活动位点第79-82页
        4.2.2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第82-89页
        4.2.3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核域第89-93页
        4.2.4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与核域的变化第93-109页
        4.2.5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重叠第109-120页
        4.2.6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最小空间需求第120-124页
        4.2.7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活动位点第124-125页
        4.2.8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第125-137页
        4.2.9 上海滨江森公园重引入獐活动范围的重叠第137-143页
        4.2.10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最小空间需求第143-146页
    4.3 讨论第146-152页
        4.3.1 地域差异对獐的家域或活动范围的影响第146-148页
        4.3.2 性别差异对獐的家域或活动范围的影响第148-150页
        4.3.3 季节差异对獐的家域或活动范围的影响第150-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152-156页
        4.4.1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面积第152页
        4.4.2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重叠第152-153页
        4.4.3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最小空间需求第153-154页
        4.4.4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面积第154-155页
        4.4.5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重叠第155页
        4.4.6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最小空间需求第155-156页
第五章 重引入獐的活动规律第156-212页
    5.1 研究方法第158-159页
        5.1.1 重引入獐的跟踪遥测方法第158页
        5.1.2 重引入獐活动强度的计算方法第158-159页
    5.2 研究结果第159-205页
        5.2.1 松江浦南林地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第159-174页
        5.2.2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第174-192页
        5.2.3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第192-205页
    5.3 讨论第205-208页
        5.3.1 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强度第205-207页
        5.3.2 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节律第207-208页
    5.4 本章小结第208-212页
        5.4.1 松江浦南林地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强度第208页
        5.4.2 松江浦南林地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节律第208-209页
        5.4.3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强度第209页
        5.4.4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节律第209-210页
        5.4.5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第210-212页
第六章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影响第212-234页
    6.1 研究方法第214-216页
        6.1.1 生境因子调查方法第214-216页
        6.1.2 重引入獐的栖息地选择指数第216页
    6.2 结果第216-230页
        6.2.1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影响——以松江浦南林地为例第216-219页
        6.2.2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选择——以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为例第219-230页
    6.3 讨论第230-232页
        6.3.1 关于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影响第230-231页
        6.3.2 关于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选择第231-232页
    6.4 本章小结第232-234页
        6.4.1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影响第232-233页
        6.4.2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选择第233-234页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234-241页
    7.1 结论第234-236页
        7.1.1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扩散第234页
        7.1.2 南汇东滩禁猎区重引入獐的家域第234-235页
        7.1.3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重引入獐的活动范围第235页
        7.1.4 重引入獐野放后的活动规律第235-236页
        7.1.5 重引入獐对栖息地的选择与影响第236页
    7.2 展望第236-241页
        7.2.1 关于重引入獐的研究第236-238页
        7.2.2 关于上海地区重引入獐的保护第238-241页
参考文献第241-264页
附录第264-267页
致谢第267-268页

论文共2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木麻黄化感物质对其幼苗生理特征和蛋白质组差异表达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基于石墨烯可饱和吸收体的脉冲掺铒光纤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