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所依托的实际工程 | 第13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页 |
1.2 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4-22页 |
1.2.1 生物脱氮技术 | 第15-18页 |
1.2.2 生物除磷技术 | 第18-20页 |
1.2.3 颗粒污泥技术 | 第20-21页 |
1.2.4 膜生物反应器(MBR) | 第21-22页 |
1.3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现状 | 第22-25页 |
1.3.1 氧化沟 | 第22-23页 |
1.3.2 缺氧-好氧(A/O)法 | 第23页 |
1.3.3 厌氧/缺氧/好氧(A~2O)法 | 第23页 |
1.3.4 SBR工艺 | 第23-24页 |
1.3.5 深度处理工艺 | 第24-25页 |
1.4 氧化铝企业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应用现状 | 第25-27页 |
1.4.1 山西河津铝厂生活污水处理站 | 第25-26页 |
1.4.2 贵州华锦铝厂生活污水处理站 | 第26页 |
1.4.3 越南林同铝厂生活污水处理站 | 第26页 |
1.4.4 陕西有色榆林铝厂生活污水处理站 | 第26-27页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污水处理厂水质水量的分析与确定 | 第29-35页 |
2.1 自然条件与气象条件 | 第29页 |
2.1.1 自然条件 | 第29页 |
2.1.2 气象条件 | 第29页 |
2.2 厂区生活污水量预测及设计规模确定 | 第29-32页 |
2.2.1 用水单位及用水人数 | 第29页 |
2.2.2 污水量计算依据 | 第29-31页 |
2.2.3 生活污水量预测及处理能力确定 | 第31-32页 |
2.3 进水水质分析与确定 | 第32-33页 |
2.3.1 典型城市污水水质 | 第32-33页 |
2.3.2 氧化铝企业生活污水水质 | 第33页 |
2.3.3 华兴铝业公司生活污水水质 | 第33页 |
2.4 出水水质标准 | 第33-35页 |
2.4.1 典型的氧化铝企业污水处理系统出水标准 | 第33-34页 |
2.4.2 出水水质标准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工艺方案选择与分析 | 第35-47页 |
3.1 污水生化处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35页 |
3.2 污水处理工艺初选与分析 | 第35-37页 |
3.2.1 二级处理工艺初选与分析 | 第35-36页 |
3.2.2 深度处理工艺初选与分析 | 第36-37页 |
3.3 (A/O+BAC)及(A/O+MBR)工艺方案比较 | 第37-43页 |
3.3.1 两种方案的分析及其工艺流程 | 第37-39页 |
3.3.2 两种方案的主要建(构)筑物及设备 | 第39-41页 |
3.3.3 两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41-42页 |
3.3.4 工艺方案的最终确定 | 第42-43页 |
3.4 污泥处理方案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1 污泥浓缩脱水方式 | 第43页 |
3.4.2 污泥处置 | 第43-44页 |
3.5 A/O+MBR工艺原理分析 | 第44-45页 |
3.5.1 A/O+MBR降解有机物过程 | 第44页 |
3.5.2 A/O+MBR脱氮过程 | 第44-45页 |
3.5.3 A/O+MBR除磷过程 | 第45页 |
3.6 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设计参数优化及工艺设计 | 第47-69页 |
4.1 生活污水处理站总体设计 | 第47页 |
4.2 预处理设施的设计 | 第47-51页 |
4.2.1 格栅 | 第47-48页 |
4.2.2 调节池 | 第48-49页 |
4.2.3 离心除砂器 | 第49-50页 |
4.2.4 旋转式固液分离器 | 第50-51页 |
4.3 A/O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第51-55页 |
4.3.1 设计计算及参数选择 | 第52-53页 |
4.3.2 A/O系统设备参数选择 | 第53-54页 |
4.3.3 曝气系统 | 第54-55页 |
4.4 MBR系统的设计与计算 | 第55-61页 |
4.4.1 设计计算及参数选择 | 第55-56页 |
4.4.2 膜元件与膜组件 | 第56-58页 |
4.4.3 MBR反应池 | 第58-61页 |
4.5 膜污染及膜污染控制 | 第61-64页 |
4.5.1 膜污染的产生及分类 | 第61-62页 |
4.5.2 膜污染的影响因素 | 第62-63页 |
4.5.3 缓解膜污染的措施 | 第63页 |
4.5.4 膜污染的清洗 | 第63-64页 |
4.6 附属设备及配套设施 | 第64-69页 |
4.6.1 消毒池 | 第64页 |
4.6.2 风机房 | 第64页 |
4.6.3 抽吸泵间 | 第64-65页 |
4.6.4 消毒间及药剂库 | 第65-66页 |
4.6.5 污泥浓缩脱水 | 第66-67页 |
4.6.6 附属设备表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系统运行与分析 | 第69-79页 |
5.1 主要污染物去除情况 | 第69-75页 |
5.1.1 有机物去除效果 | 第69-70页 |
5.1.2 氨氮去除效果 | 第70-72页 |
5.1.3 总磷去除效果 | 第72-73页 |
5.1.4 悬浮物去除效果 | 第73-75页 |
5.2 运行成本分析 | 第75-77页 |
5.2.1 工程投资 | 第75页 |
5.2.2 运行成本 | 第75-77页 |
5.3 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建议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附录 | 第85-93页 |
作者简介 | 第9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