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放线菌简介 | 第11页 |
1.1.2 放线菌资源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2 放线菌的分类方法 | 第13-15页 |
1.2.1 经典分类方法 | 第13页 |
1.2.2 化学分类法 | 第13-14页 |
1.2.3 分子生物学法 | 第14-15页 |
1.2.4 多相分类法 | 第15页 |
1.3 MRSA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4 抗MRSA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4.1 β-内酰胺类 | 第17页 |
1.4.2 甘氨四环素类 | 第17-18页 |
1.4.3 糖肽类 | 第18-19页 |
1.4.4 脂肽类 | 第19页 |
1.5 本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0-33页 |
2.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2.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3 土壤来源及供试菌株 | 第21-22页 |
2.3.1 土壤来源 | 第21页 |
2.3.2 供试菌株 | 第21-22页 |
2.4 培养基 | 第22-24页 |
2.4.1 分离纯化培养基 | 第22页 |
2.4.2 分类鉴定培养基 | 第22-23页 |
2.4.3 发酵培养基(阎逊初,1975) | 第23-24页 |
2.5 土壤放线菌的分离及抗MRSA活性菌株的筛选 | 第24-25页 |
2.5.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24页 |
2.5.2 土壤稀释液的制备 | 第24页 |
2.5.3 稀释平板法分离放线菌 | 第24页 |
2.5.4 抗MRSA放线菌的筛选 | 第24页 |
2.5.5 活性菌株的纯化 | 第24页 |
2.5.6 抗MRSA活性的测试 | 第24-25页 |
2.6 放线菌KM1的分类鉴定 | 第25-29页 |
2.6.1 培养特征观察 | 第25页 |
2.6.2 形态特征观察 | 第25页 |
2.6.3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5-27页 |
2.6.4 16S rDNA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27-29页 |
2.6.5 细胞壁化学组份分析 | 第29页 |
2.7 放线菌KM1的抗菌谱测定 | 第29-30页 |
2.7.1 抑制细菌活性测定 | 第29-30页 |
2.7.2 抑制真菌活性测定 | 第30页 |
2.8 放线菌KM1活性物质粗提物抗MRSA活性的测定 | 第30页 |
2.8.1 KM1活性物质粗提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8.2 粗提液抗MRSA活性的测试 | 第30页 |
2.9 KM1的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 第30-31页 |
2.10 KM1所产活性物质的极性分析 | 第31页 |
2.11 菌株KM1发酵液粗提物的稳定性研究 | 第31-33页 |
2.11.1 粗提物的热稳定性测试 | 第31页 |
2.11.2 粗提物的酸碱稳定性测试 | 第31页 |
2.11.3 粗提物的紫外光稳定性测试 | 第31-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7页 |
3.1 放线菌的分离 | 第33-34页 |
3.2 菌株KM1的分类与鉴定 | 第34-40页 |
3.2.1 KM1的培养特征观察 | 第34-35页 |
3.2.2 KM1的形态特征 | 第35-36页 |
3.2.3 KM1的生理生化特征 | 第36-38页 |
3.2.4 16S rDNA序列测定及KM1系统发育分析 | 第38-39页 |
3.2.5 细胞壁化学成分 | 第39-40页 |
3.3 菌株KM1的抗菌谱结果 | 第40-43页 |
3.3.1 抑细菌活性测定 | 第40-41页 |
3.3.2 抑真菌活性测定 | 第41-43页 |
3.4 放线菌KM1的发酵 | 第43-44页 |
3.4.1 菌株KM1发酵培养基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2 菌株KM1发酵液粗提液抗MRSA作用 | 第44页 |
3.5 菌株KM1粗体物质的稳定性实验 | 第44-47页 |
3.5.1 热稳定性 | 第44-45页 |
3.5.2 紫外光稳定性 | 第45页 |
3.5.3 酸碱稳定性 | 第45-47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7-49页 |
4.1 结论 | 第47页 |
4.2 讨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附录 | 第5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