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鹊界梯田景观保护与利用研究--以板屋和梯田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兴起 | 第9页 |
·紫鹊界梯田独特的景观特色及其发展契机 | 第9-10页 |
·紫鹊界梯田的学术价值 | 第10页 |
·紫鹊界梯田的景观构成特征 | 第10-11页 |
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生态补偿机制 | 第11-16页 |
·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乡村旅游 | 第16-17页 |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 第17页 |
·系统论 | 第17-18页 |
4 论文研究 | 第18-2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紫鹊界景区现状研究 | 第21-30页 |
1 独具特色的地理地质条件 | 第21-22页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地质地貌与土壤 | 第21-22页 |
·自然地理 | 第22页 |
2 优美的景观与生态环境 | 第22-25页 |
·森林资源 | 第22-23页 |
·景观艺术与美学价值 | 第23-25页 |
3 深厚丰富的文化底蕴 | 第25-28页 |
·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民俗文化 | 第26-27页 |
·梯耕文化 | 第27页 |
·红色文化 | 第27-28页 |
4 紫鹊界景区社会经济系统概况 | 第28页 |
5 紫鹊界景区景观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8-30页 |
·板屋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不到位 | 第29页 |
·梯田旱化与弃耕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紫鹊界干栏式板屋保护与利用研究 | 第30-57页 |
1 干栏式板屋的历史传承 | 第30-31页 |
2 紫鹊界干栏式板屋的特点 | 第31-35页 |
·选址 | 第31-32页 |
·材料的选用 | 第32页 |
·结构特点 | 第32-33页 |
·内部构造 | 第33-34页 |
·细部装饰 | 第34页 |
·加拖空间 | 第34-35页 |
3 紫鹊界板屋演变历程及其原因分析 | 第35-39页 |
·70年代及其之前 | 第35-36页 |
·80-90年代 | 第36页 |
·旅游开发后 | 第36-37页 |
·板屋演变原因推析 | 第37-39页 |
4 景区板屋建设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拟解决的方案 | 第39-57页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9-40页 |
·拟解决的方案 | 第40-42页 |
·紫鹊界干栏式板屋保护与更新研究 | 第42-57页 |
第四章 紫鹊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框架构想 | 第57-66页 |
1 紫鹊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 第57-60页 |
·景观农业的需要 | 第57-58页 |
·保护梯耕文化的需要 | 第58页 |
·协调梯田耕种的艰辛与收入低廉的需要 | 第58-60页 |
2 紫鹊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 第60-61页 |
·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 | 第60页 |
·国家和湖南省的发展战略要求 | 第60页 |
·已经形成的社会共识和试点经验 | 第60页 |
·生态补偿本身的价值和功能有益社会 | 第60-61页 |
3 紫鹊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农民意愿调查 | 第61-63页 |
·研究资料来源 | 第61页 |
·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 紫鹊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框架构想 | 第63-65页 |
·补偿原则 | 第63页 |
·补偿主体与客体 | 第63-64页 |
·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 第64-65页 |
5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68页 |
1 结论 | 第66-67页 |
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68页 |
附表1 | 第68-70页 |
附表2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作者简介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