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9-21页 |
1.1.1 水资源危机 | 第19-20页 |
1.1.2 缓解水资源危机的途径 | 第20-21页 |
1.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2 水系统集成研究概述 | 第21-28页 |
1.2.1 水系统集成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21-24页 |
1.2.2 水系统集成研究的分类 | 第24-25页 |
1.2.3 水系统集成技术 | 第25-28页 |
1.3 水系统集成研究进展 | 第28-37页 |
1.3.1 用水系统集成 | 第28-31页 |
1.3.2 废水处理系统集成 | 第31-33页 |
1.3.3 总水系统集成 | 第33-35页 |
1.3.4 间歇过程水系统集成 | 第35-3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第二章 具有再生单元的多杂质用水网络规律分析 | 第39-65页 |
2.1 问题描述 | 第39-40页 |
2.1.1 简单网络和复杂网络的特点 | 第39-40页 |
2.1.2 基本假定 | 第40页 |
2.2 简单网络 | 第40-49页 |
2.2.1 规律分析 | 第40-42页 |
2.2.2 实例研究 | 第42-49页 |
实例2-1 | 第42-46页 |
实例2-2 | 第46-49页 |
2.3 复杂网络 | 第49-64页 |
2.3.1 规律分析 | 第49-52页 |
2.3.2 实例研究 | 第52-64页 |
实例2-3 | 第52-56页 |
实例2-4 | 第56-59页 |
实例2-5 | 第59-6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三章 具有再生单元的多杂质间歇过程用水网络设计 | 第65-83页 |
3.1 问题描述 | 第65-66页 |
3.2 基本概念与思想 | 第66-67页 |
3.2.1 浓度势概念 | 第66-67页 |
3.2.2 再生水网络的设计思想 | 第67页 |
3.3 设计方法 | 第67-71页 |
3.3.1 一个期限内的多目的厂的用水网络设计 | 第67-70页 |
3.3.2 重复周期操作的多产品厂的用水网络设计 | 第70页 |
3.3.3 再生单元设计 | 第70-71页 |
3.3.4 储罐系统设计 | 第71页 |
3.4 实例研究 | 第71-81页 |
实例3-1 | 第71-78页 |
实例3-2 | 第78-8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多杂质废水处理网络设计 | 第83-105页 |
4.1 方法依据 | 第83-85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85页 |
4.3 设计方法 | 第85-88页 |
4.3.1 处理单元移除其主要杂质时的最小处理量 | 第85-86页 |
4.3.2 评估某单元的执行所引起的水流混合对后续单元处理量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3 数值化指标:总混合影响势 | 第87页 |
4.3.4 设计步骤 | 第87-88页 |
4.4 实例研究 | 第88-103页 |
实例4-1 | 第88-93页 |
实例4-2 | 第93-97页 |
实例4-3 | 第97-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五章 有最大入口浓度限制的废水处理网络设计 | 第105-129页 |
5.1 问题描述 | 第105-106页 |
5.2 相关概念 | 第106-107页 |
5.2.1 循环结构 | 第106页 |
5.2.2 杂质负荷平衡 | 第106-107页 |
5.3 单杂质系统 | 第107-117页 |
5.3.1 设计步骤 | 第107页 |
5.3.2 设计规则 | 第107-108页 |
5.3.3 实例研究 | 第108-117页 |
实例5-1 | 第108-110页 |
实例5-2 | 第110-113页 |
实例5-3 | 第113-117页 |
5.4 多杂质系统 | 第117-128页 |
5.4.1 设计步骤 | 第117-118页 |
5.4.2 设计规则 | 第118-119页 |
5.4.3 实例研究 | 第119-128页 |
实例5-4 | 第119-123页 |
实例5-5 | 第123-126页 |
实例5-6 | 第126-12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141-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