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8页 |
1.2 国内外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1.3 本文主要章节及内容安排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述及存在问题 | 第21-27页 |
2.1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简述 | 第21-24页 |
2.1.1 智能变电站技术特征 | 第21页 |
2.1.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架构及组成 | 第21-23页 |
2.1.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应用特征及发展需求 | 第23-24页 |
2.2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简述 | 第24-25页 |
2.2.1 数据通信的基础模型 | 第24-25页 |
2.2.2 数据通信的服务模型 | 第25页 |
2.2.3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体系架构 | 第25页 |
2.3 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组网及交换机配置方案分析 | 第27-45页 |
3.1 站控层网络 | 第27-28页 |
3.1.1 网络拓扑结构比较 | 第27页 |
3.1.2 站控层网络实施方案 | 第27-28页 |
3.2 过程层网络 | 第28-35页 |
3.2.1 网络拓扑结构技术经济性比较 | 第28-29页 |
3.2.2 传输率传输协议的技术经济性比较 | 第29-30页 |
3.2.3 网络流量控制技术VLAN与GMRP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30-31页 |
3.2.4 几种过程层网络典型组网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31-35页 |
3.2.5 过程层网络实施方案 | 第35页 |
3.3 网络流量计算分析 | 第35-38页 |
3.3.1 站控层网络流量 | 第35页 |
3.3.2 过程层网络网络流量计算分析 | 第35-38页 |
3.4 交换机配置原则 | 第38-41页 |
3.4.1 交换机功能要求 | 第38-39页 |
3.4.2 交换机配置策略 | 第39-40页 |
3.4.3 交换机组屏策略 | 第40-41页 |
3.5 过程层交换机配置方案 | 第41-43页 |
3.6 单间隔和多间隔配置交换机的技术经济比较 | 第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组网方案设计 | 第45-79页 |
4.1 网络优化需求分析 | 第45-46页 |
4.2 网络结构简化方案 | 第46-56页 |
4.2.1 简化原则 | 第46-47页 |
4.2.2 简化前提 | 第47页 |
4.2.3 网络结构 | 第47-50页 |
4.2.4 网络特点 | 第50-51页 |
4.2.5 网络技术应用 | 第51-56页 |
4.3 网络性能分析 | 第56-59页 |
4.3.1 110kV变电站 | 第56-58页 |
4.3.2 220kV变电站 | 第58-59页 |
4.4 网络仿真设计 | 第59-66页 |
4.4.1 网络仿真建模 | 第59-63页 |
4.4.2 仿真对象 | 第63-65页 |
4.4.3 仿真参数 | 第65页 |
4.4.4 仿真需求 | 第65-66页 |
4.5 网络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66-78页 |
4.5.1 稳态流量场景仿真 | 第66-69页 |
4.5.2 继电保护动作场景仿真分析 | 第69-75页 |
4.5.3 二次系统故障场景仿真分析 | 第75-7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组网方案应用实现 | 第79-95页 |
5.1 大石变工程概况 | 第79-80页 |
5.1.1 工程选址 | 第79页 |
5.1.2 建设规模 | 第79-80页 |
5.2 大石变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概况 | 第80-83页 |
5.2.1 全站自动化系统设备概况 | 第80-81页 |
5.2.2 主变间隔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第81页 |
5.2.3 220电压等级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第81-82页 |
5.2.4 110电压等级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 | 第82-83页 |
5.3 大石变自动化系统网络设计方案 | 第83-92页 |
5.3.1 三层两网方案分析 | 第83-89页 |
5.3.2 三层一网方案分析 | 第89-91页 |
5.3.3 两种网络方案比较 | 第91-92页 |
5.4 大石变自动化系统网络成效分析 | 第92-93页 |
5.4.1 安全性分析 | 第92页 |
5.4.2 稳定性分析 | 第92页 |
5.4.3 实时性分析 | 第92页 |
5.4.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92-93页 |
5.4.5 社会效益分析 | 第9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页 |
6.2 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1.基本情况 | 第103页 |
2.教育背景 | 第103页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3.1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3页 |
3.2 申请(授权)专利 | 第103页 |
3.3 参与科研项目及获奖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