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1页 |
1.1 脱硫/氮的意义 | 第15页 |
1.2 非吸附/吸附脱硫/氮的方法和材料 | 第15-23页 |
1.2.1 非吸附脱硫方法 | 第17-20页 |
1.2.1.1 加氢脱硫(HDS) —催化路径 | 第17-19页 |
1.2.1.2 氧化脱硫(ODS) —非催化路径 | 第19-20页 |
1.2.2 非吸附脱氮方法 | 第20-23页 |
1.2.2.1 加氢脱氮(HDN) —催化路径 | 第21-22页 |
1.2.2.2 萃取脱氮(EDN) —非催化路径 | 第22-23页 |
1.3 吸附脱硫/氮法(ADS/ADN)和常用吸附材料 | 第23-24页 |
1.3.1 活性炭(ACs)吸附剂 | 第23-24页 |
1.3.2 沸石类(Zeolites)吸附剂 | 第24页 |
1.4 MOFs作为在脱硫/氮方面的应用 | 第24-29页 |
1.4.1 MOFs类材料及其应用 | 第24-26页 |
1.4.2 MOFs的ADS和ADN | 第26-29页 |
1.4.2.1 MOFs的ADS | 第26-28页 |
1.4.2.2 MOFs的ADN | 第28-29页 |
1.5 MOFs的吸附脱硫/氮机理 | 第29-35页 |
1.5.1 酸碱相互作用 | 第30-31页 |
1.5.2 van der Waals作用 | 第31页 |
1.5.3 π络合作用 | 第31-33页 |
1.5.4 配位作用 | 第33页 |
1.5.5 氢键作用 | 第33-34页 |
1.5.6 π-π堆积作用 | 第34-35页 |
1.6 MIL-101系列的ADS/ADN | 第35-38页 |
1.7 本论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38-41页 |
第二章 MIL-101-NH_2的后修饰、表征及其吸附脱硫/氮性能的研究 | 第41-85页 |
2.1 前言 | 第41-4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2.2.1 主要药品及仪器 | 第42-43页 |
2.2.2 MIL-101-NH-(CH_2)_3-SO_3H和MIL-101-NH-(CH_2)_3-SO_3Ag的制备 | 第43-44页 |
2.2.3 吸附脱硫/氮性能 | 第44-4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5-83页 |
2.3.1 MOFs红外谱图分析 | 第45-46页 |
2.3.2 PXRD分析 | 第46-47页 |
2.3.3 SEM-EDS分析 | 第47-49页 |
2.3.4 BET测试 | 第49-50页 |
2.3.5 MOFs的热重分析(TGA) | 第50-52页 |
2.3.6 吸附剂的吸附脱硫脱氮性能 | 第52-68页 |
2.3.6.1 时间对吸附脱硫/氮性能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6.2 初始硫/氮浓度和温度对吸附脱硫/氮性能的影响 | 第54-57页 |
2.3.6.3 油剂比对吸附脱硫/氮性能的影响 | 第57-58页 |
2.3.6.4 数据讨论与理论解释 | 第58-65页 |
2.3.6.5 吸附剂的深度脱硫脱氮 | 第65-67页 |
2.3.6.6 吸附剂脱硫脱氮的选择性 | 第67-68页 |
2.3.7 吸附剂吸附脱氮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 第68-81页 |
2.3.7.1 吸附剂的吸附等温线 | 第69-70页 |
2.3.7.2 吸附剂的吸附热力学 | 第70-77页 |
2.3.7.3 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 | 第77-81页 |
2.3.8 吸附剂的再生和重复使用 | 第81-83页 |
2.4 结论 | 第83-85页 |
第三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5-89页 |
3.1 结论 | 第85-86页 |
3.2 展望 | 第86-87页 |
3.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107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07-108页 |
附件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