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1 研究范围与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4页 |
1.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2 传统村落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第15-21页 |
1.2.1 相关文献的检索与统计 | 第15-16页 |
1.2.2 国外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 | 第16-18页 |
1.2.3 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形态的研究 | 第18-21页 |
2 引言 | 第21-26页 |
2.1 研究背景 | 第21-22页 |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2页 |
2.2.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2.2.2 研究意义 | 第22页 |
2.3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2-24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2.3.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2.4.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4.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3 宁国府地区传统村落形成与发展概述 | 第26-33页 |
3.1 宁国府地区的基本概况 | 第26-29页 |
3.1.1 建制沿革 | 第26页 |
3.1.2 区域界定 | 第26-28页 |
3.1.3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8-29页 |
3.2 宁国府地区的村落形成类型 | 第29-30页 |
3.2.1 聚族而居的南部丘陵山地村落 | 第29-30页 |
3.2.2 诸姓杂居的北部平原圩区村落 | 第30页 |
3.3 宁国府传统村落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3.3.1 自然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3.3.2 社会环境因素 | 第31-32页 |
3.3.3 人文环境因素 | 第32-33页 |
4 宁国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52页 |
4.1 概况及空间分布 | 第33-34页 |
4.2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类型和密度 | 第34-36页 |
4.2.1 空间分布类型 | 第34-35页 |
4.2.2 空间分布密度 | 第35-36页 |
4.3 传统村落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 第36-42页 |
4.3.1 海拔高程 | 第36-38页 |
4.3.2 坡度 | 第38-40页 |
4.3.3 坡向 | 第40-42页 |
4.4 传统村落分布与河流水文的关系 | 第42-46页 |
4.4.1 河流 | 第43-44页 |
4.4.2 年降雨量 | 第44-46页 |
4.5 传统村落分布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 第46-49页 |
4.5.1 古道 | 第46-48页 |
4.5.2 现代交通 | 第48-49页 |
4.6 传统村落分布与方言语系的关系 | 第49-50页 |
4.7 传统村落分布特征 | 第50-52页 |
5 宁国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量化分析 | 第52-91页 |
5.1 样本村落选择 | 第52-53页 |
5.2 传统村落的选址 | 第53-63页 |
5.2.1 村落选址与山体 | 第53-58页 |
5.2.2 村落选址与水系 | 第58-62页 |
5.2.3 村落选址特征 | 第62-63页 |
5.3 传统村落的边界形态 | 第63-74页 |
5.3.1 边界形状指数 | 第63-64页 |
5.3.2 边界形态的量化 | 第64-71页 |
5.3.3 边界形态分类 | 第71-72页 |
5.3.4 边界形态与规模 | 第72-74页 |
5.4 传统村落的街巷空间 | 第74-87页 |
5.4.1 街巷空间的空间句法分析方法 | 第75-76页 |
5.4.2 街巷空间的轴线生成 | 第76-79页 |
5.4.3 街巷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79-87页 |
5.5 宁国府传统村落空间形态量化要素的关联性 | 第87-91页 |
5.5.1 村落空间形态各个形态指数之间的关联 | 第87-88页 |
5.5.2 村落选址各个要素之间的关联 | 第88-89页 |
5.5.3 村落选址各个要素与各个形态指数之间的关联 | 第89-91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91-94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1.1 宁国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 | 第91页 |
6.1.2 宁国府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 第91-92页 |
6.2 讨论 | 第92-94页 |
6.2.1 对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启示 | 第92-93页 |
6.2.2 研究的不足与愿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作者简介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