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经济思想史论文--中国经济思想论文--现代论文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9-11页
        1.1.1 选题依据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1-16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页
        1.2.3 存在的问题第15-16页
    1.3 论文研究主要方法第16-17页
    1.4 主要创新点第17-18页
第二章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第18-29页
    2.1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8-23页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引导第18-20页
        2.1.2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影响第20-21页
        2.1.3 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第21-22页
        2.1.4 苏联经济思想的借鉴第22-23页
        2.1.5 西方经济思想的启示第23页
    2.2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23-29页
        2.2.1 “小店员”的经济斗争经历第24-25页
        2.2.2 领导农民运动的历练第25页
        2.2.3 战争年代指导经济工作的伟大实践第25-27页
        2.2.4 掌管全国经济工作的丰富实践第27-29页
第三章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9-55页
    3.1 以群众为核心的经济价值论第29-35页
        3.1.1 反对不相信群众力量的价值判断第29-31页
        3.1.2 坚持依靠群众的价值原则第31-32页
        3.1.3 努力向群众学习的价值导向第32-33页
        3.1.4 扎实服务群众的价值旨归第33-35页
    3.2 切实可行的经济目标论第35-39页
        3.2.1 青少年时期把争取经济权益作为指导工人斗争的主要内容第35-36页
        3.2.2 大革命时期把“抗租抵租”作为开展农民运动的斗争目标第36-37页
        3.2.3 战争年代把服务战争胜利作为抓好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针第37-38页
        3.2.4 新中国成立后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作为指导经济建设的重要原则第38-39页
    3.3 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论第39-44页
        3.3.1 始终贯彻综合平衡的经济发展方针第39-40页
        3.3.2 科学处理积极平衡和消极平衡的关系第40-41页
        3.3.3 妥善梳理短线平衡和长线平衡的关系第41-42页
        3.3.4 合理协调紧张平衡和宽裕平衡的关系第42-44页
    3.4 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的经济动力论第44-49页
        3.4.1 政治目的的实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第44-45页
        3.4.2 经济斗争和行政管理的结合是稳定全国经济的重要力量第45-46页
        3.4.3 合理运用经济和政治两种手段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第46-47页
        3.4.4 注重运用政治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正确方向第47-49页
    3.5 调查研究的方法论第49-55页
        3.5.1 通过调查研究判断经济工作形势第49-50页
        3.5.2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第50-51页
        3.5.3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调整微观经济政策第51-53页
        3.5.4 利用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推动经济改革第53-55页
第四章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贡献第55-73页
    4.1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主要特征第55-64页
        4.1.1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务实精神第55-58页
        4.1.2 敢为人先的创新性第58-61页
        4.1.3 一以贯之的辩证思维第61-64页
    4.2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理论贡献第64-69页
        4.2.1 丰富了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第64-65页
        4.2.2 为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提供了理论参考第65-67页
        4.2.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第67-69页
    4.3 陈云经济哲学思想的实践指导作用第69-73页
        4.3.1 为战争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70-71页
        4.3.2 为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杰出贡献第71-72页
        4.3.3 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第72-73页
结束语第73-74页
致谢第74-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涉军舆情信息管理方法与应用研究
下一篇:承制军品民营企业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