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 第9页 |
1.3 文献述评 | 第9-18页 |
1.3.1 关于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的研究 | 第9-11页 |
1.3.2 正个人所得税关于调节收入分配的研究 | 第11-15页 |
1.3.3 负的个人所得税关于调节低收入阶层的研究 | 第15-18页 |
1.3.4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思路图 | 第19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正负所得税的理论基础分析 | 第20-26页 |
2.1 福利经济学理论 | 第20页 |
2.2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20-21页 |
2.3 劳动供给理论 | 第21-23页 |
2.4 自由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2.5 社会正义理论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正负所得税原理分析 | 第26-31页 |
3.1 正个人所得税制理论 | 第26-28页 |
3.1.1 税基理论 | 第26-27页 |
3.1.2 税率理论与方法 | 第27页 |
3.1.3 税前“费用扣除额” | 第27-28页 |
3.2 负所得税原理 | 第28-30页 |
3.2.1 负所得税内涵诠释 | 第28-29页 |
3.2.2 最低社会保证金分析 | 第29页 |
3.2.3 负所得税边际税率分析 | 第29页 |
3.2.4 负所得税的劳动供给效应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各收入阶层界定与测度研究 | 第31-43页 |
4.1 中等收入阶层内涵界定与测度方法 | 第31-33页 |
4.1.1 中等收入阶层内涵界定 | 第31-32页 |
4.1.2 中等收入者的测度方法 | 第32-33页 |
4.2 高等收入阶层及低等收入阶层推断 | 第33-34页 |
4.2.1 经济学角度 | 第33页 |
4.2.2 社会学角度 | 第33-34页 |
4.3 各收入阶层比重测度 | 第34-42页 |
4.3.1 数据选取 | 第34页 |
4.3.2 测度方法的选取及测度过程 | 第34-4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正个人所得税调低高收入阶层比重经验验证 | 第43-52页 |
5.1 正个人所得税累进度调节高收入阶层比重机制 | 第43页 |
5.2 正个人所得税累进度与高收入阶层比重降低关系经验验证 | 第43-51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5.2.2 模型构建 | 第43页 |
5.2.3 变量选取 | 第43页 |
5.2.4 数据处理 | 第43-45页 |
5.2.5 模型检验 | 第45-47页 |
5.2.6 微观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5.2.7 模型检验 | 第48-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低保制度调低低收入阶层比重的经验验证 | 第52-57页 |
6.1 低保制度调低低收入阶层比重的实证分析 | 第52-56页 |
6.1.1 研究假设 | 第52页 |
6.1.2 模型构建 | 第52页 |
6.1.3 变量选取 | 第52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52-54页 |
6.1.5 模型检验 | 第54-56页 |
6.2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七章 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的正负所得税一体化制度设计 | 第57-64页 |
7.1 正个人所得税调低“高收入阶层比重”制度改进 | 第57页 |
7.2 负个人所得税调低“低收入阶层比重”制度设计 | 第57-62页 |
7.2.1 最低社会保证金的设置依据 | 第57-60页 |
7.2.2 负所得税税率的设置依据 | 第60-62页 |
7.3 中等收入阶层比重提升的正负所得税一体化制度设计的核心要素 | 第62页 |
7.4 研究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