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路分簇的多属性决策VDTN路由协议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2 车载时延容忍网络及其相关技术 | 第19-30页 |
2.1 VDTN简介 | 第19-21页 |
2.1.1 VDTN网络特性 | 第19页 |
2.1.2 VDTN体系结构 | 第19-20页 |
2.1.3 VDTN应用场景 | 第20-21页 |
2.2 VDTN路由协议 | 第21-25页 |
2.2.1 机会转发型路由算法 | 第21-22页 |
2.2.2 策略驱使型路由算法 | 第22-23页 |
2.2.3 基础设施辅助型 | 第23-24页 |
2.2.4 节点分簇型 | 第24-25页 |
2.3 VDTN移动模型 | 第25-28页 |
2.3.1 个体移动模型 | 第25-27页 |
2.3.2 群组移动模型 | 第27页 |
2.3.3 基于真实移动数据的移动模型 | 第27-28页 |
2.4 交通状态感知技术 | 第28-29页 |
2.4.1 视频监控感知交通状态 | 第28页 |
2.4.2 感应线圈感知交通状态 | 第28页 |
2.4.3 车辆协作感知交通状态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基于分簇的多属性决策路由算法 | 第30-39页 |
3.1 问题引入 | 第30页 |
3.2 系统模型 | 第30-32页 |
3.2.1 车辆节点 | 第30-31页 |
3.2.2 车载自组织网络 | 第31页 |
3.2.3 道路簇与消息覆盖 | 第31-32页 |
3.3 基于分簇的多属性决策路由算法 | 第32-38页 |
3.3.1 动态感知消息在道路上的覆盖率 | 第32-33页 |
3.3.2 多属性决策模型 | 第33-37页 |
3.3.3 路由过程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4 基于询问-回复模式的车间协作感知交通状态方法 | 第39-50页 |
4.1 问题引入 | 第39页 |
4.2 基于车辆真实轨迹时空分布规律的移动模型 | 第39-43页 |
4.2.1 真实移动轨迹数据分析 | 第39-40页 |
4.2.2 时间维度上交通流分布 | 第40-41页 |
4.2.3 空间维度上交通流分布 | 第41-42页 |
4.2.4 车辆速度控制 | 第42页 |
4.2.5 车辆移动过程 | 第42-43页 |
4.3 基于车间协作的区域道路交通状态感知 | 第43-46页 |
4.3.1 路网区域划分方法 | 第43-44页 |
4.3.2 车辆协作感知区域道路交通状态方法 | 第44-46页 |
4.4 基于询问-回复模式的道路状态感知过程 | 第46-49页 |
4.4.1 询问阶段 | 第46-47页 |
4.4.2 回复阶段 | 第47页 |
4.4.3 回复信息融合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第50-67页 |
5.1 ONE仿真系统介绍 | 第50页 |
5.2 VDTN路由协议实验与分析 | 第50-59页 |
5.2.1 实验场景介绍及参数设置 | 第50-51页 |
5.2.2 实验评价指标 | 第51页 |
5.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9页 |
5.3 节点协作感知交通状态实验与分析 | 第59-65页 |
5.3.1 实验场景介绍 | 第59-60页 |
5.3.2 移动模型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5.3.3 交通状态感知实验方案及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总结 | 第67页 |
6.2 展望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