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字岩心和LBM方法的页岩天然裂缝气水两相流动模拟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返排模型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页岩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数字岩心模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4 渗流模型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特征研究 | 第20-32页 |
2.1 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 第22-28页 |
2.1.1 孔隙形态 | 第22-25页 |
2.1.2 孔隙分布 | 第25-28页 |
2.2 页岩物性特征分析 | 第28-31页 |
2.2.1 孔隙度分析 | 第28-29页 |
2.2.2 渗透率分析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页岩裂缝空间模型研究 | 第32-49页 |
3.1 数字岩心模型建立方法 | 第32-35页 |
3.2 龙马溪组页岩数字岩心重构 | 第35-48页 |
3.2.1 建模过程 | 第35-44页 |
3.2.2 空间网络裂缝模型提取 | 第44-47页 |
3.2.3 模型验证 | 第47-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天然裂缝中气水两相流动模型研究 | 第49-70页 |
4.1 基于LBM方法的三维流动模型 | 第49-63页 |
4.1.1 格子玻尔兹曼方程 | 第49-54页 |
4.1.2 平衡分布方程 | 第54-55页 |
4.1.3 三维格子玻尔兹曼速度模型 | 第55-56页 |
4.1.4 边界条件 | 第56-59页 |
4.1.5 粒子碰撞迁移过程 | 第59-60页 |
4.1.6 模型求解 | 第60-63页 |
4.2 页岩天然裂缝流动模型 | 第63-66页 |
4.2.1 伪势模型 | 第63-66页 |
4.2.2 计算流程 | 第66页 |
4.3 模型验证 | 第66-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基于流动特征的页岩返排特征分析 | 第70-83页 |
5.1 页岩气压裂返排气水流动分析 | 第70-73页 |
5.2 不同液体类型的返排特征分析 | 第73-75页 |
5.3 页岩气压裂返排特征分析 | 第75-82页 |
5.3.1 不同内部结构的返排特征分析 | 第75-81页 |
5.3.2 不同返排压差下的返排特征分析 | 第81-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建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