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乡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 第13-14页 |
1.1.2 乡村振兴战略中识别景观特征的重要性 | 第14页 |
1.1.3 未来乡村景观发展的趋势 | 第14-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5-16页 |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 第15-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9-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景观、乡村景观 | 第19-20页 |
2.1.2 景观特征、景观特征评价、景观管护 | 第20页 |
2.2 乡村景观评价相关研究 | 第20-25页 |
2.2.1 国外研究 | 第20-23页 |
2.2.2 国内研究 | 第23-25页 |
2.3 乡村景观管护及规划相关研究 | 第25-27页 |
2.3.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5-26页 |
2.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2.4 景观特征评价相关研究 | 第27-30页 |
2.4.1 景观特征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2.4.2 景观特征评价应用范畴 | 第28-30页 |
2.5 相关理论基础 | 第30-31页 |
2.5.1 景观生态学 | 第30-31页 |
2.5.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31页 |
2.5.3 地理学 | 第31页 |
2.5.4 乡村旅游学 | 第31页 |
2.6 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景观特征评价步骤 | 第33-39页 |
3.1 资料收集及初步分类 | 第34页 |
3.2 实地调研 | 第34-35页 |
3.3 归纳总结、具体描述以及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3.4 景观提升策略和管护建议 | 第37-39页 |
第4章 海南乡景观特征评价 | 第39-93页 |
4.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9-46页 |
4.1.1 研究范围 | 第39-40页 |
4.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40-45页 |
4.1.3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现状 | 第45-46页 |
4.2 景观特征分区 | 第46-51页 |
4.2.1 景观分类 | 第46-47页 |
4.2.2 景观特征制图 | 第47-50页 |
4.2.3 景观特征区域 | 第50-51页 |
4.3 景观特征区域描述与分析 | 第51-72页 |
4.3.1 聚落景观特征区 | 第51-63页 |
4.3.2 田园景观特征区 | 第63-65页 |
4.3.3 湖泊湿地景观特征区 | 第65-69页 |
4.3.4 山林景观特征区 | 第69-71页 |
4.3.5 河流及荒草地景观特征区 | 第71-72页 |
4.4 景观特征评价指标 | 第72-80页 |
4.4.1 自然性 | 第72-74页 |
4.4.2 地域性 | 第74-75页 |
4.4.3 敏感性 | 第75-79页 |
4.4.4 环境状况 | 第79-80页 |
4.5 景观特征评价评价模型 | 第80-81页 |
4.6 评价数据处理 | 第81-87页 |
4.6.1 评价区域现状数据 | 第81-85页 |
4.6.2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 第85页 |
4.6.3 评价指标加权处理 | 第85-87页 |
4.7 景观特征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87-90页 |
4.7.1 自然性结果分析 | 第87-88页 |
4.7.2 地域性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4.7.3 敏感性分析 | 第89-90页 |
4.7.4 环境状况分析 | 第90页 |
4.8 小结 | 第90-93页 |
第5章 乡村景观提升与管护策略 | 第93-111页 |
5.1 乡村景观提升原则 | 第93-94页 |
5.1.1 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 第93页 |
5.1.2 以人为本,师法自然 | 第93-94页 |
5.1.3 坚持可持续,突出特色 | 第94页 |
5.2 乡村景观提升策略 | 第94-99页 |
5.2.1 乡村景观提升总体策略 | 第94-95页 |
5.2.2 自然性 | 第95-97页 |
5.2.3 地域性 | 第97-98页 |
5.2.4 敏感性 | 第98页 |
5.2.5 环境状况 | 第98-99页 |
5.3 海南乡乡村景观提升与管护措施 | 第99-111页 |
5.3.1 聚落景观区——修复与维护 | 第100-102页 |
5.3.2 田园景观区——修复和重新创造 | 第102-105页 |
5.3.3 滨湖湿地景观特征区——保护与维护 | 第105-106页 |
5.3.4 山林景观特征区域——保护与加强 | 第106-108页 |
5.3.5 河流荒及草地景观特征区域——修复与重新创造 | 第108-111页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11-115页 |
6.1 结论 | 第111-113页 |
6.1.1 结论 | 第111-112页 |
6.1.2 创新点 | 第112页 |
6.1.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12-113页 |
6.2 展望 | 第113-115页 |
6.2.1 景观特征评价与乡村景观提升紧密联系 | 第113页 |
6.2.2 乡村景观研究走向定量化研究 | 第113页 |
6.2.3 乡村景观管护的未来发展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附录 | 第119-123页 |
附表一 景观特征调查记录表 | 第119-120页 |
附表二 景观特征评价打分表 | 第120-121页 |
附图一 海南乡地形地貌特征图 | 第121页 |
附图二 海南乡植被覆被特征图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