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及震后潜在泥石流沟判别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3.1 滑坡易发性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沟谷型泥石流形成及识别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8-27页 |
| 2.1 研究区地理环境条件 | 第18-22页 |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8-19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 2.1.3 气象水文 | 第19-20页 |
| 2.1.4 地表覆盖类型 | 第20-22页 |
| 2.2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 第22-23页 |
| 2.2.1 岩性 | 第22-23页 |
| 2.2.2 地质构造 | 第23页 |
| 2.3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3-24页 |
| 2.4 研究区地震滑坡分布特征 | 第24-26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第3章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选取 | 第27-47页 |
| 3.1 数据来源 | 第27页 |
| 3.2 评价单元大小选取 | 第27页 |
| 3.3 滑坡易发性影响因子 | 第27-44页 |
| 3.3.1 高程 | 第28-30页 |
| 3.3.2 坡度 | 第30-32页 |
| 3.3.3 坡向 | 第32-34页 |
| 3.3.4 表面曲率 | 第34-35页 |
| 3.3.5 剖面曲率 | 第35-37页 |
| 3.3.6 岩性 | 第37-38页 |
| 3.3.7 距断层的距离 | 第38-40页 |
| 3.3.8 距水系的距离 | 第40-42页 |
| 3.3.9 距道路的距离 | 第42-44页 |
| 3.4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选取 | 第44-45页 |
| 3.5 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分析 | 第45-4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47-60页 |
| 4.1 研究区数据标准化 | 第47-51页 |
| 4.2 逻辑回归模型简介 | 第51-52页 |
| 4.3 滑坡易发性评价 | 第52-55页 |
| 4.4 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5章 震后潜在沟谷型泥石流判别 | 第60-78页 |
| 5.1 沟谷型泥石流判别因子选取 | 第60-67页 |
| 5.1.1 流域面积 | 第60页 |
| 5.1.2 主沟长 | 第60-61页 |
| 5.1.3 形状系数比 | 第61页 |
| 5.1.4 相对高差 | 第61页 |
| 5.1.5 松散物源面积 | 第61页 |
| 5.1.6 起伏比 | 第61-67页 |
| 5.2 沟谷型泥石流判别因子分析 | 第67-68页 |
| 5.3 震后潜在泥石流沟判别 | 第68-73页 |
| 5.4 沟谷型泥石流判别验证 | 第73-7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