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1.1 脱硫石膏的产生与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1.1 脱硫石膏的来源 | 第15页 |
1.1.2 脱硫石膏的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 土壤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1.2.1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有机质转化 | 第16页 |
1.2.2 土壤微生物与生物要素循环 | 第16页 |
1.3 土壤环境微生物研究技术 | 第16-19页 |
1.3.1 传统方法 | 第17页 |
1.3.2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7-19页 |
1.4 脱硫石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9页 |
1.5 稻田土壤甲烷排放相关功能微生物菌群 | 第19-21页 |
1.5.1 土壤甲烷生成的微生物机制 | 第19-20页 |
1.5.2 土壤甲烷氧化的微生物机制 | 第20页 |
1.5.3 土壤甲烷排放相关细菌菌落 | 第20-21页 |
第2章 引言 | 第21-23页 |
2.1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21页 |
2.2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3-29页 |
3.1 试验地概况 | 第23页 |
3.2 试验小区设置 | 第23-24页 |
3.3 样品采集 | 第24-25页 |
3.3.1 CH_4的采集与测定 | 第24-25页 |
3.3.2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5页 |
3.4 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3.4.1 土样理化性质测定 | 第25页 |
3.4.2 土壤DNA提取及Illumina Mi Seq测序 | 第25-27页 |
3.4.3 荧光定量PCR | 第27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27-29页 |
第4章 黄壤性稻田土壤理化指标变化 | 第29-35页 |
4.1 土壤pH和Eh | 第29-30页 |
4.2 土壤Ca~(2+)和SO_4~(2-)浓度 | 第30页 |
4.3 土壤DOC浓度 | 第30-31页 |
4.4 土壤有效磷和NH_4~+浓度 | 第31-32页 |
4.5 讨论 | 第32-34页 |
4.6 小结 | 第34-35页 |
第5章 脱硫石膏对稻田土壤细菌、古菌群落的影响 | 第35-49页 |
5.1 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第35-41页 |
5.1.1 稻田土壤细菌结构多样性 | 第35-37页 |
5.1.2 稻田土壤细菌在门(phylum)水平上群落结构变化 | 第37-38页 |
5.1.3 稻田土壤细菌在属(Genus)水平上群落结构变化 | 第38-41页 |
5.1.4 稻田土壤细菌群落主成分分析(PCA) | 第41页 |
5.2 土壤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 | 第41-47页 |
5.2.1 稻田土壤古菌多样性 | 第41-43页 |
5.2.2 稻田土壤古菌在门(phylum)水平上群落结构变化 | 第43-44页 |
5.2.3 稻田土壤古菌在属(Genus)水平上群落结构变化 | 第44-46页 |
5.2.4 稻田土壤古菌群落主成分分析(PCA) | 第46-47页 |
5.3 讨论 | 第47-48页 |
5.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脱硫石膏对水稻土壤CH_4排放及其功能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第49-57页 |
6.1 稻田CH_4排放情况 | 第49-50页 |
6.1.1 稻田CH_4的平均排放通量 | 第49-50页 |
6.2 稻田甲烷排放相关细菌菌落相对丰度 | 第50-51页 |
6.3 稻田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分析 | 第51-53页 |
6.4 讨论 | 第53-54页 |
6.5 小结 | 第54-5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7-59页 |
7.1 结论 | 第57-58页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发表的论文与参研科研课题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