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1 引言 | 第7-9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1.3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1.3.1 研究的内容 | 第8页 |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 2.1 绿量的研究 | 第9-12页 |
| 2.1.1 绿量概念的提出 | 第9页 |
| 2.1.2 绿量的测算 | 第9-10页 |
| 2.1.3 绿量的相关生态效益研究 | 第10-12页 |
| 2.2 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第12-14页 |
| 2.2.1 生态效益的概念 | 第12页 |
| 2.2.2 生态效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3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4-18页 |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3.1.1 太原市概况 | 第14页 |
| 3.1.2 太原市绿化树种概况 | 第14-15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 3.2.1 样地的选择与设置 | 第15页 |
| 3.2.2 调查方法 | 第15页 |
| 3.2.3 参数指标的选取与测量方法 | 第15-16页 |
| 3.2.4 计算方法 | 第16-18页 |
| 4 太原市不同植物群落的绿量研究 | 第18-38页 |
| 4.1 样地的树种组成分析 | 第18页 |
| 4.2 不同结构群落的绿量分析 | 第18-24页 |
| 4.2.1 乔灌草结构群落的绿量分析 | 第18-19页 |
| 4.2.2 乔草结构群落的绿量分析 | 第19-20页 |
| 4.2.3 乔木林结构群落的绿量分析 | 第20-22页 |
| 4.2.4 灌草结构群落的绿量分析 | 第22-23页 |
| 4.2.5 草坪结构绿地的绿量分析 | 第23-24页 |
| 4.2.6 不同结构群落绿量的比较分析 | 第24页 |
| 4.3 单株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模型建立 | 第24-36页 |
| 4.3.1 国槐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关系模型建立 | 第25-28页 |
| 4.3.2 白皮松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之间的模型建立 | 第28-32页 |
| 4.3.3 白蜡三维绿量与各形态指标的关系模型建立 | 第32-36页 |
| 4.4 绿地群落结构指标与绿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 5 太原市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研究 | 第38-42页 |
| 5.1 主要生态效益指标的确定与计算方法 | 第38页 |
| 5.2 不同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 5.2.1 释氧量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 5.2.2 二氧化碳吸收量结果分析 | 第39页 |
| 5.2.3 二氧化硫吸收量结果分析 | 第39-40页 |
| 5.2.4 滞尘量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5.2.5 蒸腾量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 6 太原市植物群落生态效益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 6.1 绿量 | 第42页 |
| 6.2 配置结构 | 第42页 |
| 6.3 树种的选择 | 第42-43页 |
| 7 太原市植物群落存在问题及其建议 | 第43-46页 |
| 7.1 太原市植物群落存在问题 | 第43-44页 |
| 7.1.1 植物多样性偏低 | 第43页 |
| 7.1.2 整体绿量偏低植物配置不合理 | 第43-44页 |
| 7.1.3 美化多于绿化 | 第44页 |
| 7.2 太原市绿地生态优化对策 | 第44-46页 |
| 7.2.1 丰富植物多样性 | 第44页 |
| 7.2.2 合理增加绿量,优化配置结构 | 第44-45页 |
| 7.2.3 建立太原市绿地绿量动态数据库 | 第45-46页 |
| 8 结论 | 第46-48页 |
| 9 讨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 Abstract | 第54-55页 |
| 附录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