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3-14页 |
1.前言 | 第14-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2.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髌股疼痛综合征的定义 | 第15-16页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第16页 |
2.3 病因病理学 | 第16-19页 |
2.3.1 功能的紊乱 | 第17-18页 |
2.3.1.1 股内斜肌和股外侧肌的力学失衡 | 第17页 |
2.3.1.2 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学失衡 | 第17-18页 |
2.3.1.3 外侧臀肌的弱化 | 第18页 |
2.3.1.4 阔筋膜张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紧张 | 第18页 |
2.3.2 结构的异常 | 第18-19页 |
2.3.2.1 髌骨、滑车形态异常 | 第18页 |
2.3.2.2 Q角异常 | 第18-19页 |
2.3.2.3 足过度旋前(距下关节内转) | 第19页 |
2.4 目前非手术治疗方法 | 第19-20页 |
2.4.1 肌力训练 | 第19页 |
2.4.2 延展度训练 | 第19-20页 |
2.4.3 肌贴 | 第20页 |
2.4.4 支具 | 第20页 |
2.4.5 足踝矫形器 | 第20页 |
2.5 针刺用于治疗髌股关节痛的介绍 | 第20-21页 |
2.6 表面肌电图技术在PFPS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2.7 小结 | 第22页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5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2-24页 |
3.1.1 样本量计算 | 第22页 |
3.1.2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3.1.3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3.1.4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3.1.5 剔除、脱落标准 | 第23页 |
3.1.6 实验地点与实验器材、设备 | 第23-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3.2.1 随机分组 | 第24页 |
3.2.2 盲法 | 第24页 |
3.2.3 治疗方法 | 第24-27页 |
3.2.3.1 实验组治疗方法 | 第24-27页 |
3.2.3.2 对照组的治疗方法 | 第27页 |
3.3 主要指标的测定与测试方法 | 第27-34页 |
3.3.1 NP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PRS) | 第27-28页 |
3.3.2 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ROM) | 第28页 |
3.3.3 膝关节Lysholm评分 | 第28-29页 |
3.3.4 等速肌力测试 | 第29-30页 |
3.3.5 表面肌电测试 | 第30-34页 |
3.3.5.1 测试准备 | 第30-31页 |
3.3.5.2 测试的顺序 | 第31页 |
3.3.5.3 表面肌电图的数据处理 | 第31-34页 |
3.4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3.5 技术路线图 | 第35页 |
4.研究结果 | 第35-42页 |
4.1 纳入受试者基本资料 | 第35-36页 |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NPR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1、3、6周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随访的变化 | 第36-37页 |
4.3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中期及治疗后期的膝关节主动屈膝活动度(ROM)° | 第37-38页 |
4.4 治疗组与对照组膝关节Lysholm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中期、后期及治疗完成三个月时随访的变化 | 第38-39页 |
4.5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平均肌电(AEMG%)VMO/VL比值的变化 | 第39-40页 |
4.5.1 60°/s的等速平均肌电(AEMG%)VMO/VL比值 | 第39页 |
4.5.2 180°/s的等速平均肌电(AEMG%)VMO/VL比值 | 第39-40页 |
4.5.3 2min等长收缩平均肌电(AEMG%)VMO/VL比值 | 第40页 |
4.6 治疗前后股直肌、股内斜肌、股外侧肌的疲劳指数分析 | 第40-42页 |
4.6.1 股直肌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min等长收缩中值频率斜率的变化 | 第40-41页 |
4.6.2 股内斜肌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min等长收缩中值频率斜率的变化 | 第41页 |
4.6.3 股外侧肌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min等长收缩中值频率斜率的变化 | 第41-42页 |
5.讨论 | 第42-49页 |
5.1 PFPS治疗现状 | 第42页 |
5.2 针刺配合拉伸对比单纯拉伸治疗PFPS的疼痛改善特征性分析 | 第42-44页 |
5.2.1 实验组治疗疼痛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42-44页 |
5.2.2 对照组治疗疼痛效果的原因分析 | 第44页 |
5.3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状况的分析 | 第44-45页 |
5.4 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效果的分析 | 第45-46页 |
5.5 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VMO/VL的协调性的分析 | 第46-47页 |
5.6 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min等长收缩的疲劳特征 | 第47-49页 |
6.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49-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9页 |
6.2 局限性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0页 |
附录一:伦理委员会审批表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在学期间科研经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