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5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地震及地基液化 | 第10-13页 |
1.1.3. 高桩码头在地震下的破坏 | 第13-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地震作用下土体液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2. 砂土液化的机理研究 | 第15-19页 |
1.2.3. 高桩码头地震破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工作内容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高桩码头结构破坏形式 | 第24-41页 |
2.1. 加州洛马普列塔地震对奥克兰港口的影响 | 第24-25页 |
2.2. 海地地震对太子港的影响 | 第25-29页 |
2.3. 苏门答腊-安达曼群岛地震对其周围各港口的影响 | 第29-35页 |
2.3.1. 高桩码头破坏 | 第29-33页 |
2.3.2. 其他港口结构破坏 | 第33-35页 |
2.4. 唐山地震对天津港口的影响 | 第35-36页 |
2.5. 其他地震中高桩码头的破坏情况 | 第36-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三章 砂土液化及其对高桩码头影响分析 | 第41-59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41-42页 |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2-44页 |
3.2.1. 建模步骤 | 第42页 |
3.2.2. 材料参数 | 第42-44页 |
3.2.3. 单元选择 | 第44页 |
3.3. 土体本构模型 | 第44-49页 |
3.3.1. Finn液化本构模型 | 第44-46页 |
3.3.2. Finn模型在FLAC中的实现 | 第46-49页 |
3.4. 静态平衡态计算 | 第49-50页 |
3.5. 模型修正 | 第50-52页 |
3.6. 假设不液化的地震模拟 | 第52-53页 |
3.7. 假设土壤液化的地震模拟 | 第53-58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国内外抗震规范地基土液化判别方法 | 第59-70页 |
4.1. 美国规范 | 第59-62页 |
4.2. 欧洲规范 | 第62-64页 |
4.3. 中国规范 | 第64-65页 |
4.4. 各国抗震规范液化判别公式的比较 | 第65页 |
4.5. 计算实例 | 第65-68页 |
4.5.1. 按美国NCEER法判别 | 第67页 |
4.5.2. 按欧洲抗震设计规范Eurocode 8 判别 | 第67-68页 |
4.5.3. 按中国JTS 146—2012《水运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判别 | 第68页 |
4.6. 结论 | 第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五章 地震液化计算案例分析 | 第70-97页 |
5.1. 研究模型概述 | 第70-71页 |
5.1.1. 地质条件简化 | 第70页 |
5.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0-71页 |
5.2. 人工地震波生成 | 第71-75页 |
5.2.1. 地震反应谱 | 第71-73页 |
5.2.2. 人工地震波合成 | 第73-75页 |
5.3. 一维自由场分析 | 第75-79页 |
5.3.1. 一维自由场分析理论 | 第75-76页 |
5.3.2. 地层地震动力响应特征 | 第76-78页 |
5.3.3. 地层液化分析判断 | 第78-79页 |
5.4. 输入地震波预处理 | 第79-81页 |
5.4.1. 地震波滤波 | 第79-80页 |
5.4.2. 和基线漂移矫正 | 第80-81页 |
5.5. 地基振动计算结果分析 | 第81-88页 |
5.5.1. 模型的加载及边界条件 | 第81页 |
5.5.2. 弹性模型计算结果 | 第81-83页 |
5.5.3. 考虑塑性变形计算结果 | 第83-84页 |
5.5.4. 考虑液化变形计算结果 | 第84-88页 |
5.6. 高桩码头结构地震计算结果分析 | 第88-95页 |
5.6.1. 高桩码头结构模型建立 | 第88页 |
5.6.2. 弹性地基结构计算结果 | 第88-90页 |
5.6.3. 考虑塑性变形的结构计算结果 | 第90-93页 |
5.6.4. 考虑液化作用的结构计算结果 | 第93-9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7-98页 |
6.2. 未来研究方向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