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9页 |
1.1 引言 | 第16-18页 |
1.2 腈水解酶 | 第18-25页 |
1.2.1 简介 | 第18-20页 |
1.2.2 腈水解酶的分布及来源 | 第20-21页 |
1.2.3 腈水解酶的分类 | 第21页 |
1.2.4 腈水解酶的结构与催化反应机理 | 第21-24页 |
1.2.5 腈水解酶的应用 | 第24-25页 |
1.2.6 腈水解酶在生物体内的代谢及生理功能 | 第25页 |
1.3 除草剂草甘膦及其重要中间体亚氨基二乙酸 | 第25-36页 |
1.3.1 简介 | 第25-28页 |
1.3.2 草甘膦产业现状 | 第28-29页 |
1.3.3 草甘膦生产工艺现状 | 第29-34页 |
1.3.4 亚氨基二乙酸的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4 生物酶法生产草甘膦工艺路线探讨 | 第36-38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9页 |
第二章 构建高活力腈水解酶微生物菌株的快速筛选模型 | 第49-68页 |
2.1 引言 | 第49-5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4页 |
2.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2.2.2 土样 | 第51页 |
2.2.3 培养基 | 第51页 |
2.2.4 微生物培养条件 | 第51-52页 |
2.2.5 高活力腈水解酶菌种快速筛选策略 | 第52页 |
2.2.6 胞内腈水解酶催化IDAN水解制备IDA的反应 | 第52页 |
2.2.7 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IDA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2-53页 |
2.2.8 分析方法 | 第53页 |
2.2.9 胞内腈水解酶活力测定 | 第53页 |
2.2.10 序列比对与提交 | 第53-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2.3.1 多级快速高活力腈水解酶筛选模型的建立 | 第54-60页 |
2.3.2 筛选结果 | 第60-61页 |
2.3.3 四株高活力菌株的比较 | 第61-6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第三章 腈水解酶产生菌ZJUTBX11的鉴定与表征 | 第68-82页 |
3.1 引言 | 第6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0页 |
3.2.1 菌种 | 第68页 |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第68-69页 |
3.2.3 菌种的生理生化鉴定 | 第69-70页 |
3.2.4 静息细胞转化反应 | 第70页 |
3.2.5 产物IDA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 第70页 |
3.2.6 酶活力测定及酶活定义 | 第7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0-80页 |
3.3.1 产物鉴定 | 第70-73页 |
3.3.2 菌株鉴定 | 第73-76页 |
3.3.3 A.faecalis ZJUTBX11胞内腈水解酶的热稳定性 | 第76-78页 |
3.3.4 A.faecalis ZJUTBX11腈水解酶底物特异性 | 第78-79页 |
3.3.5 催化反应进程研究 | 第79-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第四章 腈水解酶产生菌ZJUTBX11诱变育种 | 第82-97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4.2.1 菌种及培养条件 | 第83-84页 |
4.2.2 试剂与仪器 | 第84页 |
4.2.3 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微生物育种 | 第84-85页 |
4.2.4 突变菌株筛选策略(图4-1) | 第85-86页 |
4.2.5 突变菌株的特性 | 第86页 |
4.2.6 酶活力测定 | 第86页 |
4.2.7 分析方法 | 第8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6-94页 |
4.3.1 离子注入能量对存活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4.3.2 注入剂量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3.3 注入剂量对突变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4.3.4 离子注入诱变育种筛选结果 | 第89-90页 |
4.3.5 出发菌株与突变菌株的生长与产酶比较 | 第90-91页 |
4.3.6 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91-92页 |
4.3.7 高产突变菌株胞内腈水解酶的特性 | 第92-9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第五章 腈水解酶产生菌ZJUTBX11-MD271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 第97-109页 |
5.1 引言 | 第97-98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5.2.1 菌种 | 第98页 |
5.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98页 |
5.2.3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98-99页 |
5.2.4 静息细胞转化IDAN反应 | 第99页 |
5.2.5 酶活定义 | 第99页 |
5.2.6 分析方法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7页 |
5.3.1 碳源种类及碳源浓度的选择 | 第99-100页 |
5.3.2 氮源种类及氮源浓度的选择 | 第100-102页 |
5.3.3 金属离子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3.4 培养基初始pH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3.5 培养温度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5.3.6 接种量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5页 |
5.3.7 装液量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8 诱导剂对菌体生长与产酶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A.faecalis ZJUTBX11-MD271催化水解IDAN的反应条件研究 | 第109-118页 |
6.1 引言 | 第109-110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1页 |
6.2.1 菌种与培养条件 | 第110-111页 |
6.2.2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111页 |
6.2.3 静息细胞转化IDAN反应 | 第111页 |
6.2.4 酶活定义 | 第111页 |
6.2.5 分析方法 | 第11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1-117页 |
6.3.1 反应体系pH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3.2 反应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6.3.3 金属离子与螯合剂等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3.4 底物浓度与产物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6.3.5 底物抑制动力学参数的确定 | 第116-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七章 液芯胶囊固定化细胞催化水解IDAN的研究 | 第118-138页 |
7.1 引言 | 第118-11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3页 |
7.2.1 菌种与培养条件 | 第119-120页 |
7.2.2 主要试剂 | 第120页 |
7.2.3 静息细胞的制备 | 第120页 |
7.2.4 细胞固定化方法 | 第120-121页 |
7.2.5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的表征 | 第121页 |
7.2.6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的操作稳定性 | 第121-122页 |
7.2.7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 第122-123页 |
7.2.8 分析方法 | 第123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6页 |
7.3.1 不同制备固定化细胞方法的比较 | 第123-124页 |
7.3.2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的表征 | 第124-126页 |
7.3.3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的酶学性质研究 | 第126-129页 |
7.3.4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使用批次的研究 | 第129-130页 |
7.3.5 液芯ACA胶囊固定化细胞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的研究 | 第130-131页 |
7.3.6 鼓泡式固定化细胞反应器批式制备IDA的研究 | 第131-133页 |
7.3.7 填充床式反应器连续制备IDA的研究 | 第133-13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3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8.1 结论 | 第138-139页 |
8.2 展望 | 第139-14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2-143页 |
致谢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