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顶板弱结构体失稳机理及安全控制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巷道围岩结构承载机理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2 巷道围岩结构弱化机理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1.2.3 巷道围岩大变形及其控制机理综述 | 第20-22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煤巷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弱化机理 | 第25-64页 |
2.1 三向承载梁结构的承载传力机制 | 第25-33页 |
2.1.1 层间结构面的弹性承载特征 | 第25-28页 |
2.1.2 岩层变形对应力的扰动作用 | 第28-31页 |
2.1.3 顶板层状岩层弹性录载特征 | 第31-33页 |
2.2 三向承载梁结构的承载破坏机理 | 第33-38页 |
2.2.1 三向承载梁结构物理模型 | 第33-35页 |
2.2.2 三向承载梁结构力学模型 | 第35-38页 |
2.3 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能力衰减解析模型 | 第38-61页 |
2.3.1 三向承载梁结构强度参数衰减规律 | 第39-45页 |
2.3.2 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能力衰减解析 | 第45-46页 |
2.3.3 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能力衰减规律 | 第46-6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1-64页 |
3 煤巷顶板三向承载梁结构弱化诱导因子 | 第64-75页 |
3.1 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能力弱化分析模型 | 第64-69页 |
3.1.1 弱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64-67页 |
3.1.2 弱化分析模型的求解 | 第67-69页 |
3.1.3 弱化分析指标的确定 | 第69页 |
3.2 三向承载梁结构承载能力弱化诱导因子 | 第69-73页 |
3.2.1 围岩性质对弱化分析指标的作用规律 | 第70-71页 |
3.2.2 支护强度对弱化分析指标的作用规律 | 第71-72页 |
3.2.3 采动应力对弱化分析指标的作用规律 | 第72-7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4 弱结构诱发巷道围岩大变形机理 | 第75-102页 |
4.1 含弱结构的巷道数值分析模型 | 第75-77页 |
4.1.1 模型建立 | 第75-76页 |
4.1.2 模拟方案 | 第76-77页 |
4.1.3 监测方案 | 第77页 |
4.2 弱结构作用巷道围岩响应特征 | 第77-89页 |
4.2.1 围岩主应力分布规律 | 第78-82页 |
4.2.2 围岩深基点位移分布规律 | 第82-86页 |
4.2.3 围岩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86-89页 |
4.3 弱结构作用巷道围岩变形机理 | 第89-100页 |
4.3.1 弱结构周围岩体主应力差值分布 | 第90-94页 |
4.3.2 弱结构周围岩体塑性区分布规律 | 第94-97页 |
4.3.3 弱结构周围岩体弹塑性变形规律 | 第97-100页 |
4.4 巷道弱结构岩体分级控制方法 | 第10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5 煤巷围岩弱结构体预强化安全控制 | 第102-120页 |
5.1 弱结构体预强化安全承载特征 | 第102-107页 |
5.1.1 相似模型单轴压缩试验 | 第102-105页 |
5.1.2 提高弱结构围压的强化效应 | 第105-106页 |
5.1.3 弱结构内摩擦角的强化效应 | 第106页 |
5.1.4 弱结构内聚力的强化效应 | 第106-107页 |
5.2 弱结构体预强化安全工程技术 | 第107-111页 |
5.2.1 巷道围岩注浆液扩散规律 | 第107-110页 |
5.2.2 锚杆支护压应力扩散效应 | 第110-111页 |
5.3 工业性试验 | 第111-118页 |
5.3.1 试验巷道工程地质环境 | 第113-114页 |
5.3.2 试验巷道围岩控制技术 | 第114-116页 |
5.3.3 试验巷道围岩控制效果 | 第116-11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8-120页 |
6 主要结论 | 第120-12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20-122页 |
6.2 主要创新 | 第122-12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致谢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