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建设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以葫芦岛市为例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10-11页 |
| ·国际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12-13页 |
| 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3-17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 第13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水文的影响 | 第13-14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5-17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群落水平上的影响 | 第15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景观水平上的影响 | 第16-17页 |
| 3 土地利用规划中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简述 | 第17-21页 |
| ·单项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因子分析法 | 第17页 |
| ·相关分析法 | 第17-18页 |
| ·回归分析法 | 第18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18-21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法 | 第18-19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19-21页 |
| 4 葫芦岛市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建设研究 | 第21-58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 ·地理位置 | 第21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21-22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3页 |
|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 | 第23-24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生态环境响应 | 第24-31页 |
| ·土地利用结构现状特征 | 第24-26页 |
| ·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差异 | 第26页 |
|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动态 | 第26-30页 |
| ·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 | 第30-31页 |
| ·环境质量评价 | 第31-36页 |
|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 第31-33页 |
| ·水环境质量评价 | 第33-34页 |
| ·声环境质量 | 第34-36页 |
| ·环境容载力评估 | 第36-54页 |
| ·环境容量评估 | 第36-38页 |
| ·环境承载力评估 | 第38-42页 |
| ·环境容载力测度 | 第42-54页 |
| ·土地生态建设分区管制 | 第54-58页 |
| ·分区原则 | 第54-55页 |
| ·分区及管制目标任务 | 第55-58页 |
| 5 葫芦岛市土地利用生态建设规划方案 | 第58-62页 |
| ·优化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 | 第58-59页 |
| ·保障基础性生态用地 | 第58页 |
| ·有效提高用地结构的生态功能 | 第58页 |
| ·构建生态良好的用地格局 | 第58-59页 |
| ·保护自然保护区和水源涵养用地 | 第59页 |
| ·构建生态型的土地利用模式 | 第59-62页 |
| ·协调土地开发与绿地建设 | 第59-60页 |
| ·协调土地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 | 第60页 |
| ·协调土地利用与矿山生态建设 | 第60页 |
|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 第60页 |
| ·维护耕地-农业生态功能 | 第60-61页 |
| ·综合协调海滨岸线的利用 | 第61-62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