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1页 |
| 一、特别的太上皇 | 第11-14页 |
| (一) 溯源太上皇体制 | 第11页 |
| (二) 别样的退位原因 | 第11-13页 |
| (三) 不同的退位结果 | 第13-14页 |
| 二、乾隆帝的太上皇生活 | 第14-21页 |
| (一) 传位思想的一波三折 | 第14-16页 |
| 1、传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15页 |
| 2、传位的准备 | 第15-16页 |
| (二) 皇权的分配 | 第16-21页 |
| 1、乾隆帝的信仰 | 第16-17页 |
| 2、皇权的初步分配 | 第17-18页 |
| 3、皇权的实质演化 | 第18-21页 |
| 三、嘉庆帝的蛰伏 | 第21-30页 |
| (一) 乾隆帝的防范 | 第21-22页 |
| (二) 恭敬的嘉庆帝 | 第22-24页 |
| 1、处处替太上皇着想 | 第22-23页 |
| 2、融洽的父子关系 | 第23-24页 |
| (三) 嘉庆帝的障碍—和珅 | 第24-28页 |
| 1、乾隆帝重用和珅 | 第24-25页 |
| 2、“二皇帝”和珅 | 第25-26页 |
| 3、和珅的示威 | 第26-27页 |
| 4、嘉庆帝的隐忍 | 第27-28页 |
| (四) 嘉庆帝的收获 | 第28-30页 |
| 四、大清王朝的危机 | 第30-42页 |
| (一) 深寻嘉庆朝社会危机产生之原因 | 第30-33页 |
| 1、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 | 第30-31页 |
| 2、吏治败坏 | 第31页 |
| 3、军队腐化 | 第31-32页 |
| 4、土地兼并、人口激增 | 第32-33页 |
| (二) 老人政治的弊端 | 第33-42页 |
| 1、粉饰太平的暮年心境 | 第33-35页 |
| 2、乾隆晚期的执政特点 | 第35-37页 |
| 3、推迟了三年的改革 | 第37-42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文献资料 | 第43-44页 |
| 今人著作 | 第44页 |
| 参考论文 | 第44-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