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心梗后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第11-16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1-13页 |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 第1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1-12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12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2-13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13页 |
1.6 试验终止标准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2.1 试验方法 | 第13-14页 |
2.2 观察项目 | 第14页 |
2.3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15页 |
2.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5页 |
3 统计与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第16-20页 |
1 治疗前情况比较 | 第16-17页 |
1.1 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 第16页 |
1.2 两组合并病构成比较 | 第16-17页 |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 第17页 |
2 试验结果 | 第17-19页 |
2.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17页 |
2.2 两组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 | 第17-18页 |
2.3 两组LVDd LVDs比较 | 第18页 |
2.4 两组LVEF比较 | 第18页 |
2.5 两组NT-proBNP比较 | 第18-19页 |
2.6 两组6min步行距离比较 | 第19页 |
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监测 | 第19-20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20-29页 |
1 西医对心梗后慢性心衰的研究概况 | 第20-24页 |
1.1 西医对心梗后心衰发病机制研究 | 第20-21页 |
1.2 西医对心梗后心衰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2 中医对心梗后心衰的认识 | 第24-27页 |
2.1 传统中医对心梗后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4页 |
2.2 现代中医学者对心梗后慢性心衰认识 | 第24-26页 |
2.3 中医心梗后慢性心衰治疗的认识 | 第26-27页 |
3 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成探讨 | 第27-28页 |
3.1 补阳还五汤加减的组成 | 第27页 |
3.2 方义及煎制方法 | 第27-28页 |
4 补阳还五汤对观察指标的影响 | 第28-29页 |
4.1 对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影响 | 第28页 |
4.2 对检测指标的影响 | 第28-29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29-30页 |
第五部分 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第六部分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8页 |
附录A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第38-39页 |
附录B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第39-40页 |
附录C 知情同意书 | 第40-44页 |
附录D 临床病例观察表 | 第44-61页 |
附录E 文献综述 | 第6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