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背景 | 第9-11页 |
·相关研究评述 | 第11-15页 |
·国外学者的研究 | 第11-13页 |
·国内学者的争论 | 第13-15页 |
·本文研究视角 | 第15-17页 |
2 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凯恩斯学派的中介目标理论 | 第17-18页 |
·普尔的中介目标最适度理论 | 第18-21页 |
·基本普尔分析 | 第18-20页 |
·对基本普尔分析的修正 | 第20-21页 |
·水平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利率规则 | 第22-25页 |
·泰勒规则 | 第22-23页 |
·IFB利率规则 | 第23-24页 |
·麦卡勒姆—纳尔逊利率规则 | 第24-25页 |
3 将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践考察—以美国为例 | 第25-30页 |
·美国货币政策实施的外部环境 | 第25-26页 |
·美联储高度独立的法律地位 | 第25-26页 |
·美国的利率体系完全市场化 | 第26页 |
·货币政策具体实施情况 | 第26-28页 |
·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 第26-27页 |
·灵活的货币政策操作 | 第27页 |
·较成功的货币政策运行 | 第27-28页 |
·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一般条件 | 第28-30页 |
4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30-49页 |
·现状分析 | 第30-31页 |
·外部因素分析 | 第31-36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不足 | 第31-32页 |
·中国人民银行的判断力不足 | 第32-34页 |
·不对称信息下的货币政策信号并非完全有效 | 第34-36页 |
·利率体制的内部有效性 | 第36-45页 |
·利率体系市场化的进程 | 第36-38页 |
·我国利率传导机制分析 | 第38-45页 |
·基于基本普尔分析修正模型的实证检验 | 第45-49页 |
·样本数据的选取 | 第46-48页 |
·普通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 | 第48-49页 |
5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多目标制 | 第49-54页 |
·货币供应量为主的多目标制的含义 | 第49-50页 |
·货币政策多目标制的政策建议 | 第50-54页 |
·借鉴麦卡勒姆规则 | 第50-51页 |
·多目标制的具体实施方法 | 第51-52页 |
·多目标制的制度保障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