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缩略词 | 第10-2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22-31页 |
第一节 中药肉苁蓉化学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 指纹图谱 | 第22-24页 |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第24页 |
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4-25页 |
4. LC-MS | 第25-26页 |
5. 红外光谱法 | 第26-27页 |
6. GC-MS | 第27页 |
7. 其他 | 第27-28页 |
第二节 中药肉苁蓉体内成分分析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1. 肉苁蓉主要化学成分的体内成分分析 | 第28-29页 |
2. 肉苁蓉提取物的体内成分分析 | 第29-30页 |
论文实验思路图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肉苁蓉化学成分的定性研究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 仪器 | 第31页 |
2. 试剂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实验内容 | 第32-33页 |
1. 样品制备 | 第32页 |
2. 色谱条件 | 第32页 |
3. 质谱条件 | 第32-33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33-35页 |
1. 色谱柱的选择 | 第33页 |
2. 液相条件的选择 | 第33页 |
3. 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第33-35页 |
附件 | 第35-39页 |
第三章 基于RPLC-HILIC-MS/MS的肉苁蓉多成分定量分析 | 第39-56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1. 仪器 | 第40页 |
2.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3. 药材 | 第41页 |
第二节 实验内容 | 第41-45页 |
1. 样品制备 | 第41-43页 |
2. 色谱条件 | 第43页 |
3. 质谱条件 | 第43页 |
4. 方法学考察 | 第43-45页 |
5. 含量测定 | 第4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45-50页 |
1. RPLC-HILIC-sMRM方法的建立 | 第45-46页 |
2. 系统条件优化 | 第46-49页 |
3. RPLC-HILIC系统的优势 | 第49页 |
4.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49页 |
5. 含量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附件 | 第50-56页 |
第四章 肉苁蓉的体内化学成分研究 | 第56-70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1. 仪器 | 第56-57页 |
2. 试剂与试药 | 第57页 |
3. 实验动物 | 第57页 |
第二节 实验内容 | 第57-59页 |
1. 对照品的制备 | 第57页 |
2. 给药溶液的制备 | 第57-58页 |
3. 生物样品的采集 | 第58页 |
4. 生物样品的制备 | 第58-59页 |
5. 色谱条件 | 第59页 |
6. 质谱条件 | 第59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1. 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59-60页 |
2. 采血时间的选择 | 第60页 |
3. 血浆样品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60-61页 |
4. 肉苁蓉体内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70页 |
第五章 肉苁蓉的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 第70-86页 |
第一节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1. 仪器 | 第70页 |
2. 材料与试剂 | 第70-71页 |
3. 实验动物 | 第71页 |
第二节 实验内容 | 第71-75页 |
1. 对照品的制备 | 第71-73页 |
2. 血浆样品的采集 | 第73页 |
3. 血浆样品的预处理 | 第73页 |
4. 色谱条件 | 第73页 |
5. 质谱条件 | 第73-74页 |
6. 方法学考察 | 第74-75页 |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 第75-85页 |
1. 给药剂量的选择 | 第75-76页 |
2. 血浆预处理方式的选择 | 第76页 |
3. 液相条件的优化 | 第76-77页 |
4. 质谱条件的优化 | 第77页 |
5. 方法学考察结果 | 第77-82页 |
6.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 | 第82-84页 |
7. 药代动力学参数 | 第84-85页 |
附件 | 第85-8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 第86-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