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钨酸铋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绪论第10-25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染料及染料废水概述第10-13页
        1.2.1 染料及其分类第10-11页
        1.2.2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特点第11页
        1.2.3 染料废水的危害第11-12页
        1.2.4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2-13页
    1.3 光催化氧化技术第13-18页
        1.3.1 半导体光催化的基本原理第14-16页
        1.3.2 影响光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第16-18页
        1.3.3 光催化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8页
    1.4 钨酸铋光催化剂材料研究概况第18-23页
        1.4.1 钨酸铋简介第19页
        1.4.2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第19-21页
        1.4.3 钨酸铋光催化剂的改性方法第21-23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及其意义第23-25页
        1.5.1 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3-24页
        1.5.2 本论文的研究创新性第24-25页
2.实验材料及表征方法第25-32页
    2.1 实验主要仪器及试剂第25-26页
        2.1.1 实验试剂第25-26页
        2.1.2 实验仪器第26页
    2.2 染料溶液的配制第26-28页
        2.2.1 染料的基本性质第27页
        2.2.2 染料溶液的配制第27页
        2.2.3 染料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28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和光催化性能测试方法第28-29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28-29页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29页
        2.3.3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DRS)第29页
    2.4 催化剂反应活性评价第29-32页
        2.4.1 可见光催化性能的测试第29-30页
        2.4.2 色度去除率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4.3 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3.掺杂型Bi_2WO_6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第32-48页
    3.1 催化剂的制备第32页
    3.2 Zn-Bi_2WO_6催化剂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2-37页
        3.2.1 XRD结果分析第32-35页
        3.2.2 SEM结果分析第35-36页
        3.2.3 UV-Vis DRS结果分析第36-37页
    3.3 Cu-Bi_2WO_6催化剂的表征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3.1 XRD结果分析第37-40页
        3.3.2 SEM结果分析第40-41页
        3.3.3 UV-Vis DRS结果分析第41-42页
    3.4 掺杂型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检验第42-46页
        3.4.1 掺杂量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检验第42-43页
        3.4.2 水热反应时间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检验第43-45页
        3.4.3 水热反应温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45-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4.BFO/Bi_2WO_6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剂性能第48-70页
    4.1 催化剂的制备第48页
    4.2 催化剂的表征与讨论第48-61页
        4.2.1 负载量的影响第48-51页
        4.2.2 水热反应时间的影响第51-55页
        4.2.3 水热反应温度的影响第55-58页
        4.2.4 前驱体pH值的影响第58-61页
    4.3 催化剂UV-Vis DRS分析第61-62页
    4.4 催化剂光催化处理条件的影响第62-68页
        4.4.1 染料溶液初始浓度对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2-64页
        4.4.2 催化剂投加量对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4-65页
        4.4.3 染料溶液初始pH值对色度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第65-66页
        4.4.4 正交实验第66-68页
    4.5 催化剂的回收利用第68-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5.BFO/Bi_2WO_6降解罗丹明B的动力学研究第70-81页
    5.1 罗丹明B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5.2 实验部分第71-79页
        5.2.1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第71-74页
        5.2.2 复合催化剂投加量的影响第74-77页
        5.2.3 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第77-79页
    5.3 罗丹明B光催化降解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第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1页
6.结论第81-83页
    6.1 实验结论第81-82页
    6.2 展望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9页
致谢第89-90页
作者简介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肌红蛋白的人工DNA剪切酶构建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基于噁嗪和半菁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与生物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