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1页 |
1.1 玉米概况 | 第12页 |
1.2 玉米蛋白粉概况 | 第12-13页 |
1.2.1 玉米蛋白粉来源 | 第12页 |
1.2.2 玉米蛋白粉化学组成及氨基酸组成 | 第12-13页 |
1.3 生物活性肽 | 第13-15页 |
1.3.1 生物活性肽的概念 | 第13页 |
1.3.2 生物活性肽的功能性 | 第13页 |
1.3.3 生物活性肽的生产方法 | 第13-14页 |
1.3.4 生物活性肽的分离提取方法 | 第14-15页 |
1.4 高血压的产生及玉米降血压肽的功效 | 第15-16页 |
1.4.1 高血压的产生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在血压调节中的作用机制 | 第15页 |
1.4.2 降血压肽的结构与功能 | 第15-16页 |
1.5 降血压肽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5.1 国外降血压肽的研究 | 第16页 |
1.5.2 国内降血压肽的研究 | 第16-17页 |
1.6 模拟移动床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6.1 模拟移动床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7页 |
1.6.2 模拟移动床技术的分离原理 | 第17-18页 |
1.6.3 模拟移动床的应用 | 第18-19页 |
1.7 试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9-20页 |
1.8 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原料预处理工艺的研究以及最佳水解用酶的确定 | 第21-29页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酶解前预处理 | 第22页 |
2.2.2 ACE抑制多肽的制备 | 第22页 |
2.2.3 最佳水解用酶的筛选 | 第22-23页 |
2.2.4 ACE抑制活性检测 | 第23页 |
2.2.5 水解度的测定 | 第23页 |
2.2.6 肽得率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7 复合加酶的选择 | 第24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4-27页 |
2.3.1 预处理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2 不同蛋白酶对ACE抑制率的影响 | 第25页 |
2.3.3 不同蛋白酶对水解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不同蛋白酶对肽得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5 复合酶对水解液ACE抑制效果 | 第27页 |
2.4 讨论 | 第27页 |
2.5 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玉米ACE抑制肽酶解条件的优化 | 第29-36页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2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9-31页 |
3.2.1 ACE抑制多肽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2 ACE抑制活性检测 | 第30页 |
3.2.3 肽得率的测定 | 第30页 |
3.2.4 酶解单因素试验 | 第30页 |
3.2.5 酶解正交实验及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3.3.1 不同pH对玉米ACE抑制肽ACE抑制率和肽得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3.2 不同底物浓度对玉米ACE抑制肽ACE抑制率和肽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3 不同[E]/[S]对玉米ACE抑制肽ACE抑制率和肽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4 不同温度对玉米ACE抑制肽ACE抑制率和肽得率的影响 | 第33页 |
3.3.5 玉米ACE抑制肽制备工艺的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正交试验 | 第33-35页 |
3.4 讨论 | 第35页 |
3.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玉米降血压肽的分离纯化 | 第36-54页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7-41页 |
4.2.1 玉米ACE抑制多肽的超滤分离 | 第37页 |
4.2.2 SephadexG-15 分离纯化玉米ACE抑制多肽 | 第37-38页 |
4.2.3 静态吸附对玉米ACE抑制多肽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 第38-39页 |
4.2.4 动态吸附对玉米ACE抑制多肽吸附与解吸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5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4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4.3.1 超滤制取不同平均分子量肽段与其ACE抑制活性活性的关系 | 第41-42页 |
4.3.2 玉米ACE抑制多肽的凝胶层析色谱分离 | 第42-43页 |
4.3.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及目标产物的分子量范围确定 | 第43-45页 |
4.3.4 静态吸附 | 第45-48页 |
4.3.5 动态吸附 | 第48-53页 |
4.3.6 分离前后玉米降血压肽ACE抑制率测定 | 第53页 |
4.4 讨论 | 第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模拟移动床分离高活性玉米降血压肽 | 第54-67页 |
5.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4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4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54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4-59页 |
5.2.1 模拟移动床的原理 | 第54-55页 |
5.2.2 模拟移动床理论参数的设定 | 第55-57页 |
5.2.3 模拟移动床分离纯化玉米降血压肽的工艺流程 | 第57-58页 |
5.2.4 模拟移动床工艺参数优化 | 第58-59页 |
5.2.5 高活性玉米降血压肽的消化酶稳定性研究 | 第5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5.3.1 模拟移动床理论参数的确定 | 第59-60页 |
5.3.2 模拟移动床分离纯化玉米降血压肽的工艺条件优化结果 | 第60-64页 |
5.3.3 模拟移动床色谱分离玉米降血压肽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第64-65页 |
5.3.4 高活性玉米降血压肽经消化酶作用后对ACE抑制活性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讨论 | 第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7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67-68页 |
6.3 创新点 | 第68页 |
6.4 讨论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