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符号表 | 第13-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4页 |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16-23页 |
1.2.1 化学沉淀法 | 第16-17页 |
1.2.2 吸附法 | 第17-18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8页 |
1.2.4 膜分离法 | 第18-19页 |
1.2.5 生物法 | 第19-21页 |
1.2.6 光催化法 | 第21页 |
1.2.7 新型介孔材料 | 第21页 |
1.2.8 基因工程 | 第21-22页 |
1.2.9 电沉积法 | 第22-23页 |
1.3 电沉积法处理重金属废水 | 第23-24页 |
1.3.1 电沉积装置 | 第23页 |
1.3.2 电沉积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4 电沉积反应机理 | 第24-30页 |
1.4.1 电极的极化 | 第24-26页 |
1.4.2 电沉积反应电极过程 | 第26-28页 |
1.4.3 电极过程速度控制步骤 | 第28页 |
1.4.4 电化学反应热力学 | 第28-29页 |
1.4.5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 | 第29-30页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30-34页 |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30-31页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1-34页 |
第2章 喷射床电沉积法实验装置及方法 | 第34-45页 |
2.1 喷射床电沉积法原理及铜镍共沉积原理 | 第34-36页 |
2.1.1 喷射床电沉积法原理 | 第34-35页 |
2.1.2 铜镍共沉积原理 | 第35-36页 |
2.2 喷射床电沉积系统实验装置设计及改良 | 第36-39页 |
2.2.1 反应槽的设计与改良过程 | 第36页 |
2.2.2 钛阳极篮 | 第36-37页 |
2.2.3 馈电极 | 第37页 |
2.2.4 改良后最终实验装置 | 第37-39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9-45页 |
2.3.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9-41页 |
2.3.2 铜、镍离子标准曲线的绘制及测定步骤 | 第41-42页 |
2.3.3 实验方法 | 第42页 |
2.3.4 实验分析指标 | 第42-45页 |
第3章 实验数据分析与结论 | 第45-66页 |
3.1 铜镍废水pH对铜镍联合电沉积的影响 | 第45-49页 |
3.2 电流对铜镍联合电沉积的影响 | 第49-52页 |
3.3 铜镍废水温度对铜镍联合电沉积的影响 | 第52-55页 |
3.4 鼓入氮气对铜镍联合电沉积的影响 | 第55-60页 |
3.5 沉积金属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第60-63页 |
3.6 结果与讨论 | 第63-66页 |
第4章 浅析喷射床电沉积法反应机理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66-74页 |
4.1 浅析喷射床电沉积法反应机理 | 第66-71页 |
4.1.1 交换电流密度 | 第66-67页 |
4.1.2 传质过程 | 第67-68页 |
4.1.3 电沉积时与电流关闭后铜镍离子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关系 | 第68-71页 |
4.2 实验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71-7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7页 |
5.1 结论 | 第74-75页 |
5.2 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