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建设桥施工控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简介 | 第9-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起源 | 第9-10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发展 | 第10-1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优势和局限 | 第11-1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施工控制 | 第12-13页 |
| ·施工控制的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 ·施工控制的主要作用 | 第13页 |
| ·论文背景 | 第13-16页 |
| ·本文工作 | 第16-18页 |
| 2 自锚式悬索桥的分析理论及非线性 | 第18-30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分析理论 | 第18-22页 |
| ·弹性理论 | 第18-20页 |
| ·基本假定 | 第18-19页 |
| ·基本方程 | 第19-20页 |
| ·挠度理论 | 第20-21页 |
| ·基本假定 | 第20页 |
| ·基本方程 | 第20-21页 |
| ·有限位移理论 | 第21-22页 |
| ·自锚式悬索桥的非线性 | 第22-30页 |
| ·结构大位移引起的非线性 | 第23-28页 |
| ·初始内力引起的非线性 | 第28-29页 |
| ·主缆垂度引起的非线性 | 第29-30页 |
| 3 自锚式悬索桥的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第30-34页 |
|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 | 第30-31页 |
| ·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的理论基础 | 第31页 |
| ·主缆无应力长度的不变性 | 第31页 |
| ·吊杆张拉顺序的任意性 | 第31页 |
| ·无应力长度改变的方法 | 第31-34页 |
| ·初应变加载法 | 第31-32页 |
| ·通过改变温度来模拟吊杆张拉 | 第32-34页 |
| 4 主缆线形的计算及现场控制 | 第34-46页 |
| ·主缆线形的计算 | 第34-38页 |
| ·索鞍偏移量的计算 | 第38页 |
| ·主缆索股的架设 | 第38-42页 |
| ·主缆垂度受无应力索长误差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主缆垂度受跨度误差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主缆垂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 ·索夹放样 | 第42-45页 |
| ·吊杆与主缆交点坐标的计算 | 第43-44页 |
| ·中心点到索夹两端距离的计算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5 体系转换吊杆张拉方案比选 | 第46-53页 |
| ·索力优化原则 | 第46页 |
| ·三种吊杆张拉方案 | 第46-51页 |
| ·采用四台顶一步张拉到位 | 第46-48页 |
| ·采用四台顶多步张拉到位 | 第48-50页 |
| ·采用八台顶交替前进张拉到位 | 第50-51页 |
| ·自锚式悬索桥体系转换实例 | 第51-52页 |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 6 体系转换数值模拟及方案比选 | 第53-66页 |
| ·施工控制分析方法 | 第53-54页 |
| ·基于无应力状态控制法的闭合模型 | 第54-58页 |
| ·计算模型原理及数据 | 第54-57页 |
| ·模型优点及局限 | 第57-58页 |
| ·张拉方案(一) | 第58-61页 |
| ·张拉过程概述 | 第58-60页 |
| ·张拉过程数据 | 第60-61页 |
| ·张拉方案(二) | 第61-64页 |
| ·张拉过程概述 | 第61-63页 |
| ·张拉过程数据 | 第63-64页 |
| ·两种方案比较 | 第64-65页 |
| ·共同点 | 第64-65页 |
| ·不同点 | 第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7 体系转换现场控制及索力调整 | 第66-75页 |
| ·体系转换现场控制 | 第66-70页 |
| ·猫道 | 第66-67页 |
| ·索鞍 | 第67-68页 |
| ·主缆 | 第68-69页 |
| ·吊杆、索夹 | 第69页 |
| ·张拉工具、锚具 | 第69-70页 |
| ·张拉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 第70-71页 |
| ·实际问题描述 | 第70页 |
| ·问题解决方法 | 第70-71页 |
| ·索力调整 | 第71-74页 |
| ·本章总结 | 第74-75页 |
| 结论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