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针叶树类论文--松论文--湿地松论文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生物量形成及碳蓄积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前言第8-1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沙化土地研究概况第10-11页
        1.2.2 湿地松在沙地恢复中的应用研究第11-12页
        1.2.3 森林生物量与碳蓄积研究第12-13页
    1.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1.3.1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生长动态过程第13页
        1.3.2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生物量累积过程第13页
        1.3.3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碳蓄积量的评估第13-14页
    1.4 技术路线第14-15页
2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和研究示范区概况第15-18页
    2.1 鄱阳湖沙化土地概况第15-16页
    2.2 鄱阳湖沙地研究示范区概况第16-17页
    2.3 前期野外试验工作第17-18页
3 鄱阳湖区沙化土地湿地松生长发育过程第18-2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18-19页
        3.1.1 育苗一年湿地松幼苗移栽第18页
        3.1.2 育苗两年湿地松幼苗移栽第18页
        3.1.3 数据采集第18-19页
        3.1.4 数据分析第19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19-26页
        3.2.1 湿地松树高与胸径变化过程第19-22页
        3.2.2 湿地松移栽初期的幼苗存活率第22页
        3.2.3 湿地松平均生长速率变化过程第22-23页
        3.2.4 湿地松平均冠幅生长过程第23-24页
        3.2.5 影响湿地松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第24-26页
    3.3 讨论第26-28页
        3.3.1 湿地松生长指标与生长规律分析第26页
        3.3.2 育苗一年湿地松与育苗两年湿地松移栽生长状况比较第26页
        3.3.3 主要环境因子对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生长的影响第26-28页
4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生物量形成研究第28-3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28-29页
        4.1.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4.1.2 数据处理第29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29-34页
        4.2.1 单株地上生物量及其分配第29-31页
        4.2.2 单株立木材积量第31-32页
        4.2.3 单位面积地上生物量与材积量第32-33页
        4.2.4 相关性分析第33-34页
    4.3 讨论第34-36页
        4.3.1 湿地松地上生物量变化第34-35页
        4.3.2 湿地松材积量变化第35页
        4.3.3 不同沙化类型区生物量与材积量比较第35-36页
5 鄱阳湖沙化土地湿地松碳蓄积估算评估研究第36-4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36-37页
        5.1.1 研究方法第36-37页
        5.1.2 数据处理第3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37-44页
        5.2.1 湿地松地上部分碳蓄积量第37-41页
        5.2.2 湿地松地下部分碳蓄积量第41-44页
    5.3 讨论第44-46页
6 结论与展望第46-48页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第46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3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热带6个树种细根底物质量与分解特征研究
下一篇:套袋对薄皮甜瓜果实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