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文献研究 | 第11-21页 |
1、中医对乳腺癌的研究 | 第11-17页 |
1.1 病名来源 | 第11页 |
1.2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1.3 辨证论治 | 第12-15页 |
1.4 临床观察 | 第15-16页 |
1.5 中医症候与乳腺癌分期的关系 | 第16页 |
1.6 疏肝散结法浅析 | 第16-17页 |
2、现代医学对乳腺癌的研究认识 | 第17-21页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7页 |
2.2 发病机制研究 | 第17-18页 |
2.3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 | 第18页 |
2.4 乳腺癌的治疗 | 第18-21页 |
临床研究 | 第21-30页 |
1、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一般资料 | 第21-22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21页 |
2.3 筛选标准 | 第21-22页 |
3、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3.1 知情告知 | 第22页 |
3.2 治疗方法 | 第22-23页 |
4、观测指标 | 第23-25页 |
4.1、疗效指标 | 第23页 |
4.2 安全性指标 | 第23页 |
4.3 观察方法 | 第23页 |
4.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25页 |
5、统计学分析 | 第25页 |
6、研究结果 | 第25-30页 |
分析讨论 | 第30-37页 |
1、疏肝散结法对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 第30页 |
1.1 疏肝散结法对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患者KPS评分的影响 | 第30页 |
1.2 疏肝散结法对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的影响 | 第30页 |
2、疏肝散结法对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患者临床不良反应的讨论 | 第30-31页 |
3、疏肝散结法治疗乳腺癌肝郁痰凝型患者作用机制的讨论 | 第31-37页 |
3.1 疏肝散结法治疗乳腺癌的立法处方跟据 | 第31-32页 |
3.2、疏肝散结法方意浅析 | 第32-35页 |
3.3 疏肝散结方的现代药理研究 | 第35-3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感谢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附录 | 第45-65页 |
附录 1、乳腺癌TNM分期(第六版) | 第45-48页 |
附录 2、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卡氏评分,KPS) | 第48-49页 |
附录 3、中医症状量表 | 第49-50页 |
附录 4、病例报告表 | 第50-58页 |
附录 5、综述 | 第58-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6、在校期间论文论著和科研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