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雷马坪森林公园景观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概况 | 第17-24页 |
2.1 自然条件概况 | 第17-18页 |
2.1.1 森林公园地理特征 | 第17页 |
2.1.2 森林公园天气特征 | 第17页 |
2.1.3 水文情况 | 第17-18页 |
2.2 森林资源 | 第18-22页 |
2.2.1 森林公园所属植物区系 | 第18页 |
2.2.2 森林植被特征 | 第18-20页 |
2.2.3 植物资源 | 第20页 |
2.2.4 动物资源 | 第20-22页 |
2.3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4页 |
2.3.1 森林公园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页 |
2.3.2 所在市、县社会经济概况 | 第22-24页 |
第3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调查 | 第24-41页 |
3.1 生物景观资源调查 | 第24-37页 |
3.1.1 森林植被景观 | 第24-29页 |
3.1.2 森林植物景观 | 第29-32页 |
3.1.3 古树名木景观 | 第32页 |
3.1.4 野生动物景观 | 第32-37页 |
3.2 地文景观资源调查 | 第37页 |
3.3 水文景观资源调查 | 第37-38页 |
3.4 天文景观资源调查 | 第38页 |
3.5 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 第38-39页 |
3.6 可借景观资源调查 | 第39-41页 |
第4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检测 | 第41-44页 |
4.1 大气质量 | 第41页 |
4.2 地表水质量 | 第41-42页 |
4.3 土壤质量 | 第42-43页 |
4.4 负离子含量 | 第43页 |
4.5 空气细菌含量 | 第43-44页 |
第5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调查 | 第44-46页 |
5.1 雷马坪森林公园基础设施现状 | 第44-45页 |
5.1.1 森林公园交通条件 | 第44页 |
5.1.2 森林公园内通讯条件 | 第44页 |
5.1.3 森林公园内水电条件 | 第44-45页 |
5.1.4 森林公园及周边食宿条件 | 第45页 |
5.2 旅游适游期 | 第45页 |
5.3 公园进入大区旅游网络的条件及可能性 | 第45-46页 |
第6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森林风景资源评价 | 第46-51页 |
6.1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评价 | 第46-48页 |
6.2 森林公园区域环境质量评价 | 第48页 |
6.3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利用条件评价 | 第48-49页 |
6.4 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 第49-51页 |
6.4.1 等级确定标准 | 第49页 |
6.4.2 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 | 第49-51页 |
第7章 雷马坪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第51-56页 |
7.1 优势分析(Strengths) | 第51-53页 |
7.1.1 特有的森林风景资源优势 | 第51-53页 |
7.1.2 政策优势 | 第53页 |
7.1.3 旅游区位优势 | 第53页 |
7.2 劣势分析(Weaknesses) | 第53-54页 |
7.2.1 资源保护意识薄弱 | 第53页 |
7.2.2 旅游意识有待提高 | 第53-54页 |
7.2.3 部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第54页 |
7.2.4 人才缺失 | 第54页 |
7.3 机遇分析(Nitopportuies) | 第54页 |
7.3.1 市场机遇 | 第54页 |
7.3.2 民族地区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 | 第54页 |
7.4 威胁分析(Threats) | 第54-55页 |
7.4.1 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 第54页 |
7.4.2 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 | 第54-55页 |
7.5 SWOT矩阵分析 | 第55-56页 |
第8章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8.1 森林风景资源与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 第56页 |
8.2 雷马坪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调查与评价 | 第56页 |
8.3 SWOT分析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