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2 土壤有机碳库 | 第10-12页 |
1.2.1 土壤有机碳的概念 | 第10页 |
1.2.2 土壤有机碳库的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3 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 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 第12页 |
1.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在有机碳库中的作用 | 第12页 |
1.3.2 土壤酶活性与有机碳库的关系 | 第1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2 不同海拔红松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C、N的生长季动态 | 第14-22页 |
2.1 研究样地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1.1 样地概况 | 第14页 |
2.1.2 取样方法 | 第14-15页 |
2.1.3 试验方法 | 第15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1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5-20页 |
2.2.1 土壤理化特征 | 第15-16页 |
2.2.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 | 第16-17页 |
2.2.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动态变化 | 第17-19页 |
2.2.4 环境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9页 |
2.2.5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与土壤理化特征的相关性 | 第19-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2.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 第20-21页 |
2.3.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季节动态 | 第21页 |
2.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 | 第21-22页 |
3 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酶学特征变化规律的研究 | 第22-30页 |
3.1 研究样地与土样采集 | 第22页 |
3.1.1 样地概况 | 第22页 |
3.1.2 取样方法 | 第22页 |
3.2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3.3 数据统计及处理 | 第2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3.4.1 不同海拔土壤酶活性变化 | 第22-26页 |
3.4.2 有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 | 第26-27页 |
3.4.3 土壤酶活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第2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3.5.1 不同海拔土壤酶活的变化规律 | 第27页 |
3.5.2 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27-28页 |
3.5.3 土壤酶活性的生长季动态 | 第28页 |
3.5.4 影响土壤酶活的环境因素 | 第28-30页 |
4 不同海拔红松林土壤有机碳重要指标的研究 | 第30-38页 |
4.1 研究样地与研究方法 | 第30-31页 |
4.1.1 样地概况 | 第30页 |
4.1.2 取样方法 | 第30页 |
4.1.3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4.2.1 土壤总有机碳 | 第31页 |
4.2.2 微生物生物量碳 | 第31页 |
4.2.3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 第31页 |
4.2.4 土壤腐殖质及其组分 | 第31-33页 |
4.2.5 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 | 第33-34页 |
4.2.6 土壤理化因子、微生物代谢特征及有机碳指标的冗余分析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8页 |
4.3.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的生长季动态变化 | 第35-36页 |
4.3.2 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变化 | 第36页 |
4.3.3 球囊霉素土壤相关蛋白的含量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