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2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2-1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2.1.1 病例组 | 第12页 |
2.1.2 对照组 | 第12-1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3-17页 |
2.2.1 一般资料采集 | 第13页 |
2.2.2 血液标本的采集 | 第13页 |
2.2.3 主要仪器 | 第13页 |
2.2.4 主要试剂 | 第13-14页 |
2.2.5 Hcy检测 | 第14页 |
2.2.6 叶酸、维生素B12测定 | 第14页 |
2.2.7 其他指标及辅助检查 | 第14页 |
2.2.8 MTHFR基因多态性检测 | 第14-16页 |
2.2.9 统计学方法 | 第16-17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7-23页 |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第17-18页 |
3.2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浆Hcy水平比较 | 第18页 |
3.3 Hcy水平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3.4 病例组与对照组血清FA、VB12水平比较 | 第19-20页 |
3.5 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基因型及等位基因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检测 | 第20页 |
3.6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MTHFR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 | 第20-21页 |
3.7 病例组MTHFR基因677基因型Hcy浓度比较结果 | 第21页 |
3.8 病例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1-23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3-28页 |
4.1 Hcy的代谢 | 第23-24页 |
4.2 Hcy在AIS中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4.3 MTHFR C677T多态性与AIS | 第25-27页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7-2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8-29页 |
5.1 结论 | 第28页 |
5.2 展望 | 第28-29页 |
致谢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附录 | 第34-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5-36页 |
综述 | 第36-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