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负荷特性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电网负荷特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指标 | 第19页 |
2.3 电力负荷影响因素指标 | 第19-21页 |
2.3.1 负荷特性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3.2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负荷特性影响因素指标 | 第21页 |
2.4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 第21-25页 |
2.4.1 灰色关联度理论 | 第21-22页 |
2.4.2 传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2-23页 |
2.4.3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23-25页 |
2.5 算例 | 第25-29页 |
2.5.1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指标 | 第25-26页 |
2.5.2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 | 第26-28页 |
2.5.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 | 第31-45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2.1 电池特性 | 第31页 |
3.2.2 充电模式 | 第31-32页 |
3.2.3 用户行为习惯 | 第32-33页 |
3.3 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模型 | 第33-37页 |
3.3.1 蒙特卡洛法简介 | 第34-35页 |
3.3.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 | 第35-36页 |
3.3.3 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算例 | 第36-37页 |
3.4 昆明市2020年电动汽车负荷预测 | 第37-43页 |
3.4.1 电动私家车充电负荷 | 第37-39页 |
3.4.2 电动公交车充电负荷 | 第39-40页 |
3.4.3 电动出租车充电负荷 | 第40-42页 |
3.4.4 电动汽车充电总负荷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 | 第45-61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背景电网负荷特性及充电调控措施 | 第45-47页 |
4.2.1 电网背景负荷曲线 | 第45页 |
4.2.2 电动汽车“谷期”充电调控措施 | 第45-46页 |
4.2.3 电网负荷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调控措施 | 第46-47页 |
4.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入网率 | 第47-51页 |
4.3.1 无序充电负荷入网率 | 第48-49页 |
4.3.2 夜间充电负荷入网率 | 第49-51页 |
4.4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 | 第51-58页 |
4.4.1 无序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 | 第52-55页 |
4.4.2 夜间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