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输配电工程、电力网及电力系统论文--理论与分析论文--负荷分析论文

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城市电网负荷特性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负荷特性研究综述第12-14页
        1.2.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研究综述第14-16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6-19页
第二章 基于灰色关联度理论的电网负荷特性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第19-31页
    2.1 引言第19页
    2.2 电力系统负荷特性指标第19页
    2.3 电力负荷影响因素指标第19-21页
        2.3.1 负荷特性影响因素第20-21页
        2.3.2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负荷特性影响因素指标第21页
    2.4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第21-25页
        2.4.1 灰色关联度理论第21-22页
        2.4.2 传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第22-23页
        2.4.3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第23-25页
    2.5 算例第25-29页
        2.5.1 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影响因素指标第25-26页
        2.5.2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第26-28页
        2.5.3 计算结果分析第28-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计算第31-45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主要影响因素第31-33页
        3.2.1 电池特性第31页
        3.2.2 充电模式第31-32页
        3.2.3 用户行为习惯第32-33页
    3.3 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模型第33-37页
        3.3.1 蒙特卡洛法简介第34-35页
        3.3.2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模型第35-36页
        3.3.3 电动汽车的充电负荷算例第36-37页
    3.4 昆明市2020年电动汽车负荷预测第37-43页
        3.4.1 电动私家车充电负荷第37-39页
        3.4.2 电动公交车充电负荷第39-40页
        3.4.3 电动出租车充电负荷第40-42页
        3.4.4 电动汽车充电总负荷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5页
第四章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对电网的影响第45-61页
    4.1 引言第45页
    4.2 背景电网负荷特性及充电调控措施第45-47页
        4.2.1 电网背景负荷曲线第45页
        4.2.2 电动汽车“谷期”充电调控措施第45-46页
        4.2.3 电网负荷对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调控措施第46-47页
    4.3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入网率第47-51页
        4.3.1 无序充电负荷入网率第48-49页
        4.3.2 夜间充电负荷入网率第49-51页
    4.4 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第51-58页
        4.4.1 无序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第52-55页
        4.4.2 夜间充电负荷接入峰值比第55-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6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负载过渡金属掺杂铂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甲醇电催化性能
下一篇:镍钴硫微纳米材料:MOFs前躯体路线合成及其电化学储能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