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40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1.2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 | 第19-21页 |
1.2.1 上转换发光材料掺杂离子/无机基质的选择 | 第19-20页 |
1.2.2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光学性质调控 | 第20-21页 |
1.2.3 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 第21页 |
1.3 稀土上转换/介孔硅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21-26页 |
1.3.1 核-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2-24页 |
1.3.2 蛋黄-蛋壳结构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4-26页 |
1.4 稀土上转换/介孔硅核-壳结构纳米材料的抗肿瘤应用 | 第26-37页 |
1.4.1 化学治疗 | 第26-30页 |
1.4.2 光动力治疗 | 第30-32页 |
1.4.3 光热治疗 | 第32-33页 |
1.4.4 协同治疗 | 第33-37页 |
1.4.5 生物成像 | 第37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7-40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40-51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0-4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41-42页 |
2.2 核-壳结构抗肿瘤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2-47页 |
2.2.1 基于光控疏亲水转变机制放药的纳米粒子制备 | 第42-43页 |
2.2.2 静电吸附光敏剂负载的光动力抗肿瘤纳米粒子制备 | 第43-44页 |
2.2.3 光动力/化疗协同抗肿瘤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4-46页 |
2.2.4 细胞成像监测的化疗/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肿瘤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46-47页 |
2.3 纳米材料的表征方法 | 第47-48页 |
2.3.1 形貌结构分析 | 第47页 |
2.3.2 纳米粒子功能化修饰分析 | 第47-48页 |
2.3.3 上转换发光性能分析 | 第48页 |
2.4 纳米材料功能评价 | 第48-49页 |
2.4.1 刺激响应的药物释放检测 | 第48页 |
2.4.2 ~1O_2检测 | 第48-49页 |
2.4.3 光热性能检测 | 第49页 |
2.5 体外抑制肿瘤细胞活力研究 | 第49-50页 |
2.5.1 生物相容性评价 | 第49页 |
2.5.2 肿瘤细胞摄取评价 | 第49页 |
2.5.3 CCK-8法定量评价抑制肿瘤细胞活力 | 第49-50页 |
2.6 荷瘤Balb/C裸鼠的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50-51页 |
第3章 基于光控疏亲水转变机制的药物释放研究 | 第51-70页 |
3.1 引言 | 第51-53页 |
3.2 UCNP@mSiO_2-DNQ的制备与表征 | 第53-57页 |
3.3 光控DNQ疏亲水转变验证 | 第57-59页 |
3.4 DNQ与CD主客体络合验证 | 第59-60页 |
3.5 药物负载与光控疏亲水转变药物释放研究 | 第60-64页 |
3.5.1 药物负载与疏亲水转变纳米阀门包封 | 第60-61页 |
3.5.2 控疏亲水转变药物释放 | 第61-63页 |
3.5.3 pH与温度对药物释放的影响 | 第63-64页 |
3.6 体外光控化疗效果评价 | 第64-68页 |
3.6.1 纳米粒子的生物相容性 | 第64-65页 |
3.6.2 纳米粒子的肿瘤细胞摄取 | 第65-66页 |
3.6.3 CCK-8法定量评价光控化疗效果 | 第66-6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4章 基于静电吸附光敏剂负载技术的光动力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70-84页 |
4.1 引言 | 第70-72页 |
4.2 NH_2-UCNP@mSiO_2-AD的制备与表征 | 第72-76页 |
4.3 静电吸附光敏剂负载技术研究 | 第76-78页 |
4.4 光谱表征与1O_2检测 | 第78-80页 |
4.4.1 光谱匹配与猝灭 | 第78-79页 |
4.4.2 光敏剂负载量对1O_2产量的影响 | 第79-80页 |
4.5 体外光动力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80-83页 |
4.5.1 RB-NH_2-UCNP@mSiO_2-AD-CD的生物相容性 | 第80-81页 |
4.5.2 RB-NH_2-UCNP@mSiO_2-AD-CD的肿瘤细胞摄取 | 第81-82页 |
4.5.3 CCK-8法定量评价光动力抗肿瘤效果 | 第82-8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5章 光动力/化疗协同抑制肿瘤细胞活力的研究 | 第84-111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单光敏剂光动力/化疗协同抗肿瘤效果 | 第85-96页 |
5.2.1 UCNP@SiO_2(MB)@mSiO_2-COOH的制备与表征 | 第86-89页 |
5.2.2 分子开关PEI-FA的制备及包封验证 | 第89-90页 |
5.2.3 药物负载与pH触发的药物释放研究 | 第90-92页 |
5.2.4 光谱表征与单光敏剂负载体系的1O_2检测 | 第92-93页 |
5.2.5 单光敏剂光动力/化疗协同抗肿瘤作用评价 | 第93-96页 |
5.3 双光敏剂光动力/化疗协同抗肿瘤效果 | 第96-110页 |
5.3.1 NH_2-UCNP@SiO_2(MB)@mSiO_2-BA的制备与表征 | 第97-100页 |
5.3.2 静电吸附光敏剂RB的负载 | 第100-102页 |
5.3.3 分子开关CD-CA的制备及包封验证 | 第102-104页 |
5.3.4 药物负载与pH响应的药物释放 | 第104-106页 |
5.3.5 光谱表征与双光敏剂负载体系的1O_2检测 | 第106-107页 |
5.3.6 双光敏剂光动力/化疗协同抗肿瘤作用评价 | 第107-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细胞成像监测的化疗/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111-129页 |
6.1 引言 | 第111-112页 |
6.2 UCNP@mSiO_2(Ce6)-BA的制备与表征 | 第112-116页 |
6.3 纳米阀门PGO的制备与药物负载 | 第116-118页 |
6.4 体外三功能验证 | 第118-121页 |
6.4.1 PGO的光热效应 | 第118-119页 |
6.4.2 药物释放 | 第119-120页 |
6.4.3 不同Ce6负载量下的~1O_2检测 | 第120-121页 |
6.5 上转换荧光成像 | 第121-123页 |
6.6 体外化疗/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123-124页 |
6.7 荷瘤Balb/C裸鼠体内抗肿瘤载体作用评价 | 第124-127页 |
6.7.1 肿瘤组织温度变化监测 | 第124-125页 |
6.7.2 化疗/光热/光动力协同抗肿瘤效果 | 第125-126页 |
6.7.3 纳米粒子体内毒性 | 第126-127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缩略词对照表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48-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