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贝类的育种技术研究 | 第10页 |
·贝类生长研究 | 第10-14页 |
·贝类各形态性状的相互关系 | 第11-12页 |
·贝壳形态性状与重量性状的相互关系 | 第12页 |
·贝类生长性状的生长规律 | 第12-13页 |
·常见的量化描述动物生长的生长模型 | 第13-14页 |
·贝类遗传评定及遗传参数的估计方法 | 第14-17页 |
·方差分析法(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 | 第15页 |
·Henderson方法 | 第15-16页 |
·最小范数二次无偏估计(MINQUE)和最小方差二次无偏差估计(MIVQUE) | 第16页 |
·最大似然法(ML)和约化最大似然法(REML) | 第16-17页 |
·贝类育种值估计方法 | 第17-19页 |
·选择指数法 | 第17-18页 |
·BLUP法 | 第18页 |
·MBLUP法 | 第18-19页 |
·贝类遗传力和育种值研究 | 第19-21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1-23页 |
·池蝶蚌的分类地位及其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池蝶蚌生长性状的生长模型拟合 | 第23-44页 |
摘要 | 第2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6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池蝶蚌壳长的增长规律 | 第26-30页 |
·池蝶蚌壳高的增长规律 | 第30-33页 |
·池蝶蚌壳宽的增长规律 | 第33-37页 |
·池蝶蚌体重的增长规律 | 第37-40页 |
·讨论 | 第40-44页 |
·池蝶蚌的壳长和壳高的生长模型 | 第40-41页 |
·池蝶蚌壳宽的生长模型 | 第41页 |
·池蝶蚌体重的生长模型 | 第41-42页 |
·关于所拟合的五个模型 | 第42页 |
·关于模型中的参数B | 第42-44页 |
第3章 池蝶蚌F1代家系的建立及生长差异的初步分析 | 第44-57页 |
摘要 | 第44-45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7页 |
·数据处理 | 第4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5页 |
·24个池蝶蚌F1代家系生长比较 | 第47-52页 |
·家系生长性能聚类分析和离差分析 | 第52-55页 |
·讨论 | 第55-57页 |
·分析数据的选择 | 第55-56页 |
·家系间生长差异的比较 | 第56页 |
·池蝶蚌生长初期的母本效应分析 | 第56-57页 |
第4章 池蝶蚌形态性状对体重的影响效果分析 | 第57-68页 |
摘要 | 第57-58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8-59页 |
·材料 | 第58页 |
·方法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各性状的表型性状统计量 | 第59-60页 |
·各性状的相关分析 | 第60-61页 |
·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通径系数及作用分析 | 第61-62页 |
·性状对体重的决定程度分析 | 第62-63页 |
·多元回归分析及多元回归方程的建立 | 第63-65页 |
·回归方程的检验和拟合度 | 第65-66页 |
·讨论 | 第66-68页 |
·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区别与联系 | 第66-67页 |
·影响体重的重点形态性状的确定 | 第67页 |
·月龄与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关系 | 第67页 |
·克服自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 | 第67-68页 |
第5章 池蝶蚌生长性状遗传力的估计及育种值的预测 | 第68-82页 |
摘要 | 第68-6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9-73页 |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方法 | 第69-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79页 |
·性状的表型参数 | 第73页 |
·遗传力的估计 | 第73-75页 |
·育种值的预测 | 第75-79页 |
·讨论 | 第79-82页 |
·采用动物模型BLUP法估计个体育种值的原由 | 第79-80页 |
·遗传力的估计 | 第80页 |
·家系平均育种值的计算 | 第80-81页 |
·关于SL/SH值和SL/SW值 | 第81-8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