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能源危机 | 第11-12页 |
1.2 太阳电池的分类及其发展 | 第12-16页 |
1.2.1 太阳电池的分类 | 第12-13页 |
1.2.2 太阳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1.2.3 光伏产业的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特性 | 第17-25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7-21页 |
2.2.1 P-N结 | 第17-18页 |
2.2.2 太阳电池基本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3 太阳电池的等效电路 | 第19-20页 |
2.2.4 伏安特性曲线及主要参数 | 第20-21页 |
2.3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研究 | 第21-23页 |
2.3.1 非晶硅材料的基本特性 | 第21-22页 |
2.3.2 非晶硅的能带结构 | 第22页 |
2.3.3 非晶硅太阳电池的优点 | 第22-23页 |
2.4 影响电池效率的因素及改进方法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a-Si:H/c-Si异质结太阳电池研究 | 第25-47页 |
3.1 AFORS-HET模拟软件介绍 | 第25-26页 |
3.2 电池结构及主要参数 | 第26-28页 |
3.3 异质结太阳电池窗口层的研究 | 第28-31页 |
3.3.1 窗口层厚度的研究 | 第28-29页 |
3.3.2 窗口层禁带宽度的研究 | 第29-30页 |
3.3.3 窗口层掺杂浓度的研究 | 第30-31页 |
3.3.4 窗口层电子亲和势的研究 | 第31页 |
3.4 太阳电池本征层的研究 | 第31-34页 |
3.4.1 本征层的厚度的研究 | 第32-33页 |
3.4.2 本征层带隙的研究 | 第33-34页 |
3.5 太阳电池吸收层的研究 | 第34-35页 |
3.5.1 吸收层厚度的研究 | 第34页 |
3.5.2 吸收层掺杂浓度的研究 | 第34-35页 |
3.6 太阳电池背场的研究 | 第35-38页 |
3.6.1 背场对电池性能的影响比较 | 第35-36页 |
3.6.2 背场厚度的研究 | 第36-37页 |
3.6.3 背场带隙的研究 | 第37页 |
3.6.4 背场掺杂浓度对电池的影响 | 第37-38页 |
3.7 太阳电池缺陷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 | 第38-45页 |
3.7.1 a-Si:H带尾态密度的研究 | 第40-41页 |
3.7.2 a-Si:H(p+)带尾态密度的研究 | 第41-42页 |
3.7.3 a-Si:H(n)带间定域缺陷态的研究 | 第42-43页 |
3.7.4 a-Si C带尾特征能量的研究 | 第43-45页 |
3.7.5 c-Si(p)缺陷态密度的研究 | 第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非晶硅梯度带隙太阳电池的模拟研究 | 第47-55页 |
4.1 渐变带隙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 模拟结果 | 第48-49页 |
4.3 分析讨论 | 第49-53页 |
4.3.1 能带结构分析 | 第49-50页 |
4.3.2 内量子效应和光谱响应分析 | 第50-52页 |
4.3.3 载流子复合率分析 | 第52-53页 |
4.3.4 带隙梯度层数与背场的研究 | 第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